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86850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后物质主义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后物质主义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反思 摘要:后物质主义是相对物质主义而言,后者强调经济和物质安全的优先性,前者强调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后物质主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后物质主义发展使自由开放和民主参与的供需矛盾突出,使社会经济发展与优先价值观矛盾突显,使对社会和执政的不满产生无意识的批判,使贫富两级分化与共同富裕矛盾呈现,使组织纪律性要求与个人主义矛盾频现,使大学生学习目标和精神追求缺失。高校学生工作者充分研究后物质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时代特征,引导大学生科学辩证解读后物质主义
2、时代带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应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成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后物质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后物质主义是1977年英格尔哈特在其著作《寂静的革命》提出的,他指出,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进入较发达工业社会时,大众的价值观念正在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前者强调经济和物质安全的优先性,后者则以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视为优先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人中国,恰逢中国推行市场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推进,因此对国人价值观念影响至深。教育部思政司在对改革开放30余年大
3、学生代际特征的研究中,以重要标志性事件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60后、70后、80后、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代际特征是理性务实、折衷整合,总体发展倾向于积极、宏观、内控、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但依然表现出两者选择的矛盾性。目前在校大学生正是后物质主义传人中国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其价值观念受时代背景影响,有深刻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代际转换的烙印。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时空压缩”的背景下,这种代际转换越发明显和急迫。 一、后物质主义发展使自由开放和民主参与的供需矛盾突出 之所以称之为后物质主义,是相对于“物质之义”而言,按照心
4、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在生理和安全“物质满足”基础之上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后物质主义需求,理论间联系的建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后物质主义的时代特征,也道出了后物质主义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在后物质主义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更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追求个人的民主参政,追求轻松的体验学习,追求言论的开放包容。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人主体来完成,从教学相长、教师成长、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才是真正主宰高校乃至国家发展命
5、脉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根本方向。后物质主义给大?W生思想带来的冲击及改变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讲座、规范管理、口头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后物质主义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与优先价值观矛盾突显 在后物质主义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物质产品相对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们不需要再为基本的生理需求付出太多精力。按照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的理论,中国目前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对该阶段的时代特征描述与后物质
6、主义的时代特征描述有众多相似之处。以环境保护问题为例,很多国家包括现在的发达国家也有着同样的经历。面临国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开展使用大机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向自然过度地掠取资源,20世纪初的伦敦以“雾都”闻名,20世纪60年代的鲁尔区以灰暗的天空和臭黑的河流闻名,我国目前也出现了污染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些环境问题在那个以物质需求满足为优先价值观的年代不会被人们所重视,当人们因此获得物质满足时,才会开始思考物质的代价问题,才会思考个人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问题,才会提出环境整治与治理,此时优先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由物质需
7、求向生存质量转变,但社会经济发展并不会与人们优先价值观的转换产生同时空性,而是相对滞后的。此时率先转变的优先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矛盾就突显出来。当代中国大学生正面临着同样的思考,对于思维并不完全成熟的他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分辨、认识、处理这些常见的问题,思想上的矛盾困惑积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升级。 三、后物质主义发展使对社会和执政的不满产生无意识的批判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当下一种主流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是后物质主义背景下人们的重要思维转变。然而批判性思维的双刃效应值得引起我
8、们注意。这种思维带给大学生的是不唯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传统等,换句话说,一切都要批判性的吸收,这有利于我们辩证的认识问题,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但当“批判性思维”遇上“个性张扬需求”时,这一切就极易变形走样,批判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