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观念概说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

ID:21641997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3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1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2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3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4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儒家“和合”观念概说一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把宇宙世界的存有分为三大部类,即天、地、人三才。而在具体的言说当中,“地”的内涵则又常常与“天”的内涵相混用,以致于“地”又常常包含在“天”的概念之内。所以,天是一个混沌概念。据冯友兰先生研究,天的含义大体上有五种。一是物质之天,这样的天或指与地相对的日月星辰、风雷雨露,或指天地万物之总和;一是主宰之天,即所谓“昊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一是运命之天,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亦即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于人为的裁决;一是自然之天,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过程;一是

2、义理之天,即作为宇宙存在根据的最高原理。而“人”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有自然人、社会人、个人、人的群体、人性等多种含义。所谓“和合”也是一个多义性概念,概而言之,它往往在三个意义层面上使用:其一是诸多性质不同的要素、事物所构成的和合体,即统一体;其二是相互差异、对立的东西互济互补,以达到平衡、均平、和谐;其三是平衡、和谐为了形成新的和合体,即新东西、新事物的产生。天、地、人和合为一,家庭内部、族群内部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和合为一,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主要内容。作为群经

3、之首的《易经》可以说是这一命题的一个总论。它主要阐述了贯于天道、地道与人道的阴阳二气运行之道,这当然也在抽象的意义上阐明了天、地、人的和合为一。同时,《易经》也阐明了人道源于天道、地道以及人道与天道、地道相应之理。《周易正义序》云:“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1](P96)这虽然不出处于《周易》文本,但明显源自于对《

4、周易》文本的概括。而《十三经》当中的其它各经,其内容也主要围绕着“和合”这一观念,或者说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展开。孔子评《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P2461)亦即创作或者删诗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性情归正。性归于正也就是“致中和”。《礼记·中庸》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论断,依此推之,则《诗经》创作、删定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天、地、人和合为一。《尚书》是史书,记载的是古代圣王、先贤为追求“和合”这一理想境界所做出的种种重大历史行为。在《三礼》当中,天道、地道、人道具体

5、化为礼、乐之道。而礼的作用是在于有序、有别,乐的作用在于和。其中,礼是基础,因为只有有序、有别方能和谐、协调,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亦即此义。《春秋三传》是史书,但重在评判,且评判的标准在于“礼”,它们“上以遂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1](P1705)因此其目的在于未来达于“和合”之境。《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也可作如是观之。那么,天、地、人因何能和合为一?儒家学派思想家是从天、地、人在阴阳二气上的同构性出发来展开这一问

6、题的。“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1](P7)“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P90)“昔之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1]

7、(P94)天道、地道、人道就这样在儒家思想家眼里由三而一为阴阳运行之道。宇宙世界原本复杂多变,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观念中的冥冥之境可以说是相依又相对,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其运行也因之往往头绪繁乱而难以究其原委。但儒学思想家在其中概括抽象出了两大对立性因素:阴与阳,并认为宇宙世界的变化运行皆因阴与阳的相摩、相荡所致,而“生物”也由阴与阳的和合而实现。这样,阴阳之道也就成了“弥纶天地”之道,能“曲成万物而不遗”,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又是最一般的规律。“阴”与“阳”及其由之而来的“刚”与“柔”、

8、“仁”与“义”两者对立推移又互济互补的永恒运动贯串一切,天、地、人赖此而相同相通。正因为如此,《周易》认为人可以用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正是这种天、地、人本质上同构的思想为儒家天、地、人和合为一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二人怎样才能与天、地和合为一?对于这一问题,儒家思想家的答案是:因人而异。对于王来说,他们是天所生,是天之子,因而可以和天与地直接和合为一。“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1](P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