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课件)

腹股沟疝(课件)

ID:21639966

大小:416.0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0-17

腹股沟疝(课件)_第1页
腹股沟疝(课件)_第2页
腹股沟疝(课件)_第3页
腹股沟疝(课件)_第4页
腹股沟疝(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腹股沟疝(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腹股沟疝本节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及腹股沟管解剖;掌握腹股沟疝的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 掌握特殊临床类型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熟悉腹外疝的概念;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和手术方法 了解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方法和手术要点;了解腹外疝特别是腹股沟疝的特点;腹外疝的概念和分类凡是腹内脏器通过腹壁先天性或后天性缺损、或薄弱区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外疝。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腹外疝病因(一)腹壁强度减弱: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二)腹内压增加:如慢性咳嗽(如吸烟者和老年人支气管炎)、慢性便秘、晚期妊

2、娠、腹水、排尿困难等。腹外疝的解剖组成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四部分组成。腹外疝临床病理类型1.可复性疝:凡疝内容很容易回入腹腔的,称为可复性疝。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入腹腔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的,称为难复性疝。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发生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嵌顿性疝4.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如不及时解除,致使疝内容物因被箱闭后使内容物发生血循环障碍甚至坏死者,称为绞窄性疝。定义: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分类腹股沟斜疝:斜疝为多见。腹股

3、沟直疝。解剖(一)腹股沟区解剖层次上界: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腹股沟韧带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薄弱。左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前面观后面观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外口即外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裂隙。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有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壁内、外侧分别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二)腹股沟管解剖上壁:腹横腱膜弓(或联合

4、肌腱)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腹股沟管的解剖图(三)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外侧边:腹壁下动脉构成。内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底边:腹股沟韧带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腹横筋膜增厚而成)。直疝(Hesselbach)三角一、腹沟股直疝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双侧。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没有先天发生的。主要病因是

5、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多无疼痛及其它不适。当站立时,疝块即刻出现,平卧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由于直疝颈部宽大,极少嵌顿。还纳后可在腹股沟三角区直接扪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性冲击感。用手指在腹壁外紧压内环,让病人起立咳嗽,仍有疝块出现,可与斜疝鉴别。双侧性直疝、疝块常于中线两侧互相接近。治疗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手术要点: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常用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现

6、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应予处理。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二、腹沟股斜疝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

7、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鉴别诊断(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斜疝直疝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外形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嵌顿机会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椭圆或梨形,上

8、部呈蒂柄状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较多多见于老年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半球形,基底较宽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极少(二)睾丸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