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

ID:21616471

大小:83.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3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_第1页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_第2页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_第3页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_第4页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篇

2、第1内容加载中... ◎读老子《道德经》之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翻译:要实现抽象的研究,使之达到高层境界,就得从事物的静态方面去探讨。我总是通过观察万物的过去,来总结出生长繁衍规律,纷繁万物各自的生长规律,均可以追索到它的最初阶段。而这一研究本源的过程,则是用静态方法研究的过程。回复到当初的静,也就是回到对万物生长

3、运势的研究,回到对万物生长运势的研究,则是一种常理(自然界的总法则)的研究,懂得了常理,也就使人明智了。若不明常理,愚蠢蛮干,就会自尝恶果。一旦明白了常理,就可将常理容纳于各类事物之中,而这一过程又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演过程。这种普遍的法则又正是治天下的王道法则,而这些王道法则又是自然界的法则,这种自然界的法则就是道。道的理论是永恒的,即便人的躯体不复存在,所总结出的道理是会流传于世的,它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认识:静由动生,动由静化,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之一,也是立足系统的思维方法。静是对事物的抽象认识,将时

4、间划分为月日时分,是静态的研究方法,将分子用化合价表现出来,也是静态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万物的共性和个性,来把握事物带普遍性的规律,我们今天称之为哲学,老子称之为道德经或道德学,宋朝起又称之为理学。老子认可的“德”还包括万物的悟性,这里的“悟”是指通天地之道的“灵气”。其实,真正能通天地之道的,只有人类。由于各类事物的结构特性不同,虽然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但并不能找到某一事物具体的发展变化规律。正式由于这样,西方人注重事物的个性规律研究,而中国历代注重共性的研究。◎读老子《道德经》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

5、,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形成天道的“太上”,最高的境界是不要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过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罢了。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相信他,甚至侮辱它。还有的是相信这一说法,但依据又不足,有的人则是完全不信那一套。有的人认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总不会将其成就归于太上之类,连一般百姓略有成绩,总认为这是我自然而然的奋斗结果。 

6、 认识:这一章反映了世人对形成天道的“太上”理论的不同的认识层次和态度。一是表明理论要深入人心的艰难性,一是表明曲解理论就会引出一些迷信观念。几千年前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老子笔下的“太上”,是一种虚拟的、凌驾于道之上的最高境界,其实,应该是抽象的理论升华。◎读老子《道德经》之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有失必有得也是自然界的对立法则:废弃了对立的“道”的研究,就会有融合的仁义的产生;一旦弘扬了人类的智能,虚伪狡诈也会随之产生;正由于存在六亲之

7、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才产生了尊老爱幼的孝道,才崇尚其慈悲心;正是因为有国家的混乱,才产生了忠贞守节之臣。  认识:这一段的观点,显然不能被正常人所接受。关键是老子只认识到“道”的对抗性,没有理解“道”在运动中表现为四种联系方式,即对抗性,融合性,排斥性和同一性,它们构成一种整体关系。“仁”是融合的反映,是自然法则之“道”的表现形式之一。伪与诚也是对立的表现形式,是社会法则的反映,因而出现“伪”并不是一件坏事。老子的论述,问题就出在没有立足相对的整体来认识,只认可一点,将一切对立关系视为排斥关系。◎读老子《道德

8、经》之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灭绝了圣人抛却了智能,对于民众而言则大有裨益,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由圣人所出的对策都是为君主之治服务的;圣人灭绝了仁义,百姓自然会恢复仁慈之心,这是因为管理得越死,民众中就不敢有尔虞我诈的现象;禁绝了机巧制作,抛弃了贪图思念,就不会出现盗窃现象。仅仅有这三个方面制度条文还不行,还得要有以下条件:要让民众所触及的现实是原始的,让他们固守一种朴实心理,削弱他们的

9、贪欲之心,禁止他们求学,避免他们因不能满足欲望而带来的忧虑。  认识:老子纯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认识治国道理的。今天看来,该观点总觉得幼稚可笑。那么,这一观点的问题出在哪呢?关键是将君主与百姓视为一组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和排斥关系,是一点论哲学翻版。如前所述,一个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顾及国家的管理,更要顾及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生活改善,这样才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