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16324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低年级儿童古诗文辅读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低年级儿童古诗文辅读的途径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润物无声地进行古诗文启蒙教育,使儿童在吟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帮助儿童养成儒雅的语言习惯。 所谓古诗文辅读,指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不加重儿童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浅近古诗文的能力,适时、适量、适度辅助儿童吟诵古代经典诗词和文言文,儿童对有韵律的语言非常敏感,诗文最容易融进儿童的语言习惯中,让儿童从小吸收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营养,陶冶性情,夯实文化底蕴。因而,古诗文辅读重点在“辅”,途径在“导”,落脚点在“育人”。
2、与课外活动结合,与生活相连,日积月累,不断充实儿童的“库存”。 一、贴近儿童,选读诗文 1.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进行相似链接 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学会读诗方法,乘这股“东风”,鼓励他们积累相似的诗文。如学会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江南》这首民歌,可以拓展开来学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杜牧的诗《江南春》和王昌龄的诗《采莲曲》。这一组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美景图,达到了深化理解、丰富积累的诵读效果。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诗歌的强烈震撼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2.按时序节令变化组织系列诗歌 诗中
3、所描绘的情景,如能在自然中得到体验,这种感知的深刻是无法比拟的。依季节的变化,笔者引导学生把诗文整合成一个系列,如“春日寻芳”“夏日情趣”“秋日枫情”“冬日飘雪”。笔者曾经借踏春之际向学生介绍了一组咏春诗,学生兴趣很浓,因为他们踩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地,他们抚摸着“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柳,他们在“千朵万朵压枝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花园里尽情地欢唱…… 3.以故事引导出相关的诗人和作品 儿童是天生的故事迷,当他们听了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他们吟诵起《七步诗》来特别有感情;《铁杵成针》的故事他
4、们听得津津有味,老师相继讲读文言文,在古今语言的对比中,学生初步体会古文字的韵味,不知不觉他们便喜欢上真实、亲切的小李白,教师引出李白的一串耳熟能详的诗,孩子们吟诵起来兴趣盎然,这样既学文又学诗。 二、以美激趣,喜吟乐诵 1.理解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学生要欣赏语言,必先读懂。古汉语中常识性的知识应当教给学生,这是读古诗文的工具,但不宜讲得太深,宜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服务。古今词义的变迁现象:例如《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是“只”的意思,不是今义的“但是”。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5、》中的“绿”,是形容词活用,教者把十几次修改过程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活用法无须细讲,使其能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即可。还有其它如倒装、省略、互文等古汉语知识,可在具体诗文中给学生感性认识,在不断的诵读中以熟带生、举一反三、逐渐领悟,培养语感,努力达到自动化。 2.情景物交融,体味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辅读过程中充分挖掘诗的意境,营造氛围,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如学杜牧的《山行》,字字都是可感可触的秋景,句句皆意境,无须教师讲解,借助画面或身临其境地想象吟诵,便能
6、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如果教师把诗意讲碎,学生再来品味,便觉味同嚼蜡,毫无兴致。认识诗的思想境界,感受的心灵美,也离不开对诗文写景状物的理解和自我的真切感悟,例如《咏石灰》,儿童明白了石灰的特征,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自然能体味出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本质。 3.吟诵出节奏,品赏声韵美 古诗文平仄和谐,声韵动人。儿童喜爱韵律感强的语言,好念好听的古诗、韵文正合其口味,索性让其尽情吟唱,“以声动情”,抑扬顿拙、铿锵有力中便是情感。语言的习得本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古诗文的语言会转化为儿童的
7、潜意识语言。儿童在吟诵的悦耳声中,感受到音韵、节奏、抑扬顿挫的美,有的孩子还能依据这声韵,自己有滋有味地填词作诗呢。 三、细水长流,点滴积累 1.遵循感知规律,探寻辅读的课堂模式 儿童的感知特点是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感悟。在每周的课外活动课里,抽出一节课进行辅读,在实践中摸索出“两个为主,六个环节”的辅读方法,即遵循“学生为主,诵读为主”的原则和“自学——质疑——辅导——赏读——拓展”的辅读模式。 2.辅读时间的点滴运用 辅读时间是“挤”和“聚”起来的。心理学中遗忘曲线显示表明:不
8、断复习巩固的内容达到一定程度将成为永远的记忆,“温故而知新”,不断反复便能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习惯。教者把复习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每天晨会课挤出五分钟复习巩固,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的吟诵聚起来,“聚沙成塔”,课间游戏融诗文吟唱于玩乐中,如在儿童跳牛皮筋的游戏中,配以相适宜的古诗吟唱。 牛顿曾谦逊地说:“如果我之所见比笛卡尔等人要远一些,那只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笔者认为,流传至今的古诗文,便是我国母语文化里的巨人。说不定哪一天,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