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ID:21611398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_第1页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_第2页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_第3页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_第4页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原型意象角度看“逍遥游”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庄子》开篇《逍遥游》所记述的鲲鹏神话与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有着结构上的一致性,其中体现的游意识有着广阔的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时代,游不仅是人们崇尚的心理状态,也是当时普遍的社会背景。诸子百家,贵族平民,都在大游特游。但是不同倾向的人群对待游的态度并不一致,其中以庄子和孔子的态度最具代表性。前者游是终极目的,后者游只是手段。这样的差别发展之后表现在后来的诗文中,就是一者以游为乐,一者以游为苦。而跟“逍遥游”态度一致的是带有超越性的游。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原型意象;超越性  一、庄子时代的游历背景  《庄子》

2、以《逍遥游》开篇,《逍遥游》以鲲鹏神话开篇。神话本是人类最古老、最深层的思维表现,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利森认为其实质是“原型性的隐喻”(thearchetypalmetaphor,即原型意象)。从这一角度看待鲲鹏神话,叶舒宪先生认为,它与《应帝王》终篇的混沌凿窍神话,同属神话类型中最根本的创世神话。“叙述层面首先出现的是鱼化鸟的母题,似乎不难归结为变形神话一类。细加分析,则又不尽然。鱼化鸟的母题实际只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空间运动之序幕。而这场由北冥到南冥的运动,如果放在神话宇宙模式中看,又象征着由地下到天顶、由黑暗之混沌到开辟之光明的运动。换言之,变形神话的表象背后隐约可

3、观的乃是创世神话的运动模式。”叶先生还指出,鲲鹏转化与北冥南冥的神话,跟遍布世界各地的蛇鹰神话,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狱和天堂、黑暗和光明的对比,有着结构上的一致性。不同的是,汉民族神话更加突出两者之间的转化和调和,而不是对立面的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神话叙事中,蛇或者鲲都是匍匐于下的,一旦化为鹰或者鹏,则可以“怒而飞”,进入逍遥自由的境地。飞鸟经常成为自由的象征,与“游”的意象紧密联结,可以脱离各种束缚忧游自在。比如在法国拉斯科斯(Lascaux)洞穴壁画中,灵魂能靠幻术出游的萨满都身着鸟形服装。而在庄子这里,大鹏更是一种“逍遥游”于广大无穷世界的至高存在,非蜩与学鸠之辈

4、可知。但是更进一步,即使是大鹏,也如御风而行的列子,是“犹有所待”,因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样一立再一破,说明必须从有待到无待,破除形躯我的限制,才能从外在的游进入精神的游,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可见从方向上看,“游”始终是庄子极力赞美的境界。  针对原型意象的心理学和语言学成因,美国学者威尔赖特指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之所以会出现类似的原型意象,是因为,“不论人类的各个社会之间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反应方式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在人们的身体方面和心理结构方面毕竟具有一定的本质的相似性。”比如“上”对于“下”来说是更难趋近的运动方向,所以大多数人都说“努力向

5、上”,而不是“努力向下”,堕落则经常跟“下”联系在一起。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感受,自然会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成为各种原型创造和思想倾向的基础。所以庄子对“逍遥游”的赞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游历状态。  庄子是蒙国(位于今山东河南两省边境)人,对他本人的生活状况,后人知之甚少,很难描绘其具体的游历情况。但作为殷商亡国者的后裔,他的思想显然与殷代以来的宗教传统不无关系。而在此一宗教传统中,游存在于各种仪式活动,早已具备了一些精神上的面向。《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下》都记载了“绝地天通”的神话,可见在此之前,巫觋甚至一般民众都可能登天,游于天界。

6、“绝地天通”之后,民神杂糅的情况得到纠正,但巫师方士依旧四处求仙问道。这种以游来寻求超越的行为,在后来的道教传统中从未断绝。荣格曾对游作过精神分析,指出游让人得到解放和超越,在原始成人仪式的放逐、冥想和宗教的朝圣之旅中有着广泛的回响。道教的游历传统显然与之契合。  另一方面,庄子时代的社会情况完全不同于后世“编户齐民”的居民社会,而以游民为主体。周代的城邦统治,某种程度上也是要求人民定著于土地的。当时邑属于贵族,农人在城外耕种,冬天便进入城邑休养。但此时尚未形成土地所有权的观念,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是松动的。很多地方还实行定期易田的政策,隔一段时间就换地耕种,且有大批流

7、民前往长江以南“适彼乐土”,开垦新地。在城邑之外,尚有居住在城廓的“国人”,这批人多为胜国遗民和周民族本身的百姓,并非被征服者,虽也务农,但和土地的关系更为松散,并且“商旅于世,百工献艺”,根本不执著于农业活动。其实农业在这一时期的普及度、地位和重要性都远不如后来,甚至直至东汉,庐江郡等地仍然“百姓不知牛耕”(《后汉书·循吏王景传》),周代就更可想而知了。经历东周“贵族凌夷”的大变动之后,天下人的身分由不齐而齐,战乱频繁,人民的流动就更加剧烈了。要让人民归附,国君还要“修文德以来之”。此时完全是一个大游特游的时代,游士更不必说:“孔子、孟子、荀子等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