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0427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对“苦人”的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对“苦人”的深思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一般社会到底是怎样凉薄苦人的”这里暂且不议,我只是试着谈一谈对苦人的一点思考。 孔乙己的确是个“苦人”:他生活苦——不会营生,饥饱参半,脸色青白。他处境苦——头发花白,胡须蓬乱,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时常挨打,受人欺侮。他仕途苦——读过四书五经,终于没有进学,耗尽大好青春年华,到头来却连半个秀才都没捞着。 生活在鲁镇的孔乙己总是穿着一件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破又脏的长衫子在旁人的揶揄取笑声中艰难度日。后来又因为无奈受生活所迫偷到了丁举人家而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折了腿,更是雪上加霜地走到了人生的穷途末路,以致什么时候离开人世间竟无人知晓。 然而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里,孔乙己一心想要跳龙门,一门心思想要中举,但却始终没有能够通过到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车马族” 的那座独木桥。功不成名不就反倒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鄙视劳动,不会营生,徒有一副高大的身架。还时不时地摆出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来,迂腐酸臭,孤傲自赏,自命清高。而且好喝懒做,抄抄写写的行当又不好好做,三天打鱼两天晒X,最后竟然连人家托付的笔墨纸砚都给拿去换了酒喝,并且“窃书不算偷”的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真是叫人又可气又好笑。 尽管如此,但孔乙己似乎又不应该如此命苦。因为读书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毕竟还是“物以稀为贵”。作为读过书的孔乙己是理应受人尊重的。何况他身材高大,具备求食谋生养活自己的先天素质。他为人也还心地善良,且又写得一手好字,就仅仅凭借他的这一“字”之长,当个“写字专业户”也还可以挣到一碗饭吃。就说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也不要紧,因为没捞着的读书人却是大有人在的,也不是孔乙己一人。问题是人家为什么就没有成为“孔乙己第二”呢?这一点也许就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地思索一番。 按理说,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毕竟是受过教育之人,其素质自然不会在一般人之下,即使再不怎么样,也总不至于落到一个要饭的境地吧,然而孔乙己偏偏就跟乞丐没有什么两样,最终落得甚至不如乞丐的下场。这纵然与当时阶级对立十分严重,人们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了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但是,撇开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原因暂且不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孔乙己自身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缺陷——那就是太缺乏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了。由此不禁联想到在白色恐怖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那个年代里,许多进步人士不是无端的遭迫害,还接受着灵魂深处的彻底革命吗?他们政治上受迫害,心灵上受折磨,人格上受侮辱,肉体上受摧残。可是他们居然在那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动乱岁月里,硬撑苦熬忍着极其艰难地坚持斗争,终于迎来了革命胜利。 话题回到孔乙己身上来:孔乙己不论是先天素质或是后天条件,都不应该是以“苦命”而终其一生的。好多的读书人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从科举的独木桥上滑落到生活的苦海中,但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扑腾到了岸边,很快就转换了自己的社会角色,随即就加入到了短衣帮的行列,靠出卖自己的苦力来养家糊口。但孔乙己就没能做到,唯独他“淹死”了。他混得几乎要讨饭了,却还要处处显示出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来,表现得自己很清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这完全是自欺欺人,迂腐不堪。他同周围的人们始终保持着读书人自命清高的一段距离,显然,他的这种自命清高是苍白无力的,显示不了半点自尊的价值,反而使他成为众人的笑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现实里,人们对你孔乙己的价值评判就是以你的科举成就来衡量和认可的。你连半个秀才都没捞着却依然坚持着自己原有的读书人角色、读书人意识,简直是一种毫无自知之明的表现,这样做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划入到了另类,是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其必然是同自身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孔乙己就是这样硬是抱着楠竹不转弯,不撞南墙不回头。至死都没有悟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最基本的生存之理——“不是社会来适应人,而是人得去适应社会”,最终吊死在了科举这棵树上。 再回到社会这个层面上来,当我们不把《孔乙己》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壮大自己,就会像孔乙己那样,被社会所淘汰,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 今天,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代广大的中学生应当从孔乙己的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呢?首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学会生存”的基本理念才是。日本早就提出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的教育观念。可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是显示出了提高人才的素质这种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只有在所处的环境中去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才是当今世上无可争辩的一个硬道理。 因此,在教读《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应当结合当今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多极趋势来比照审视孔乙己这一人物,从孔乙己的身上X络出为当代中学生所实用的“活性物质”来,注入到他们的“智体”中。这样无疑将会更加有利于强化和培养当代中学生的适应生存环境的意识和能力,避免产生新世纪的“孔乙己”式的人物,彻底消徐“孔乙己”式的悲剧。 【责编齐秋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