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

ID:21601533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3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_第1页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_第2页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_第3页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_第4页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晨钟云外湿”看叶燮的诗歌至理妙境:叶燮通过对杜甫诗歌“晨钟云外湿”等名句的赏析具体论述了其“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的诗歌理论。从老庄到《周易》,从先秦到明清,中国诗学一以贯之的诗性传统就是叶燮诗歌理论至境所追求的目标。关键词:叶燮诗歌理论至理妙境简介:黎晓莲,女(1978-),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武汉东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I026[]:A[]:1002-2139(2011)-20-0009-02很多学者指出,叶燮的《原诗》是中国文论史上就其系统性和理论性而言唯一能够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媲美的著作,他所提出的诸

2、多命题如正变观、理事情、才胆识力、胸襟、虚名、定位等,以及系统的关于诗歌的发展论、创作论、批评论等在当时及身后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关于叶燮对杜甫、韩愈、苏轼等人的推崇和评价问题引起了人们旷日持久的兴趣和争论。本文即想从叶燮赏析杜甫的诗歌入手,探讨一下叶燮所认为的诗歌至境与中国历代诗歌和诗论所追求的目标实乃殊途同归。以叶燮举出的杜甫诗歌中四个著名的例子加以分析:《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碧瓦初寒外”;《春宿左省》的“月傍九霄多”;《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的“晨钟云外湿”;《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的“高城秋自落”。这四

3、句诗,如果用常理常情是无法解释得通的,但是“至虚而实,至渺而近”,最虚空的就是最真实的,最高远的就是最亲近的,“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其理昭然,其事的然也”。比如“晨钟云外湿”这句,且不论杜甫原诗的整体涵义,单就这句诗的理解,叶燮认为“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何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中,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

4、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在很多学者看来,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形象思维和意境创造的妙论。在叶燮看来,杜甫写的这首诗,是在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杜甫在那样一种特定心境之下,能够听到常人所听不到的钟声,能够看到被云层遮蔽的钟声,还能够在钟声中听见雨的湿度来,这种描述恰好领悟到了天地人道的妙处,是从一种最深刻的思考中产生的艺术顿悟,因此才会达到诗歌如此浑然天成的境界。所以说,叶燮认为诗

5、歌创作一定要对客观事理进行艺术加工,然后虚实相兼、心象融和,内心与外物统一,理事情贯穿一体,才能表现出非常理之理,非常事之事,非常情之情,这才是诗人才胆识力的最佳体现,也才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其实,杜甫的这句诗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加以分析过,颇能自圆其说,对叶燮的赏析也稍有补充之处,在此略举两例,以作说明。从版本角度考察,骆正深先生在《叶燮谈杜诗“晨钟云外湿”对吗》一文中认为叶燮在谈到杜甫这句诗的时候在并没有详细考察版本和注本,也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将“沉重云岸湿”误作“晨钟云外湿”,强加歪曲解释,还说了一大段刻意求深的话去应证他的理论,其治学态度不严谨不说,实在

6、是有点想入非非和想当然,而现代有些文学理论文章对叶燮这段赏析杜诗的强解仍然津津乐道,并加以美化和发挥,用来作为自己文章立论的例证,越说越玄,穿凿附会、以讹传讹。骆先生在说明今人盲从附和、以讹传讹的情况时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青海省文学季刊《雪莲》1982年第2期所载的《敏感小识(读叶燮札记)》,此文认为诗人用了“湿”字,并且湿隔云见湿,声中闻湿,其感觉超越了直觉的听觉,这种妙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通感或者叫感觉挪移,这种通感也是一种敏感,其中有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加入,使人体验到一种意味、情趣或者如叶燮所说的“境界”。另一个例子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七

7、辑上载的《试论意象》一文,此文认为叶燮的这段赏析说得似乎有些玄妙,但由于它是从至理实事中领会来的,这正是形象思维及其表现的特点,叶燮所认为的俗儒肯定要写成“晨钟云外度”“晨钟云外发”,“度”和“发”是用概念化的语言直接说出,缺乏意象,而用一个“湿”字,既写出夔州地势之高,寺又在山上,因而钟声似从云外传来,由于天雨,从云外传来的钟声,要穿过云和雨才能到达船上,所以说钟要被沾湿,而写钟声的被沾湿,又正显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表达了对“江鸣夜雨悬”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意象的底蕴。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各位学者对叶燮诗论或者叶燮赏析杜诗之是非对错、孰高孰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