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

ID:10589416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_第1页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_第2页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_第3页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_第4页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叶燮《原诗》诗史观念辨析论文关健词:叶燮《原诗》诗史观念“变”  论文摘要: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叶燮既反对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等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因袭字句,模拟腔调,尺尺寸寸于古人之法,以古为标准的不变论或愈变愈衰论,也反对袁宏道、钟惺、谭元春等公安、竟陵派抒发个人性灵、寻觅险僻字句的变而失本论。在变与不变、变与正的关系上,叶燮有着相当辩证的认识,他认为“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虽然叶燮强调“诗变而仍不失其正”,强调温柔

2、敦厚、雅正的诗学传统,但其对于诗歌发展的主导认识还是变,变是诗歌发展最为核心的范畴。《原诗》开门见山地托出了叶燮对诗歌发展史的总体认识:“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这一结论是叶燮诗史观念最基本的命题,这一命题可以凝聚为一个字:变。(一)变—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叶燮认为:“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递变迁以相禅”是宇宙客观规律,是必然的理,不可扼止的势。由此,叶燮进而推论:“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叶燮将客观自然社会现实抽象成气、理、事、情,在他眼中,外在世界是个气化的世界,气化世界最大特点就是氮盆生化、自然流行、变动不居,作为“克肖自

3、然”的诗文创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变的,没有胶固不变的道理。在《原诗》中,叶燮运用变这个范畴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作了一番精到的分析、描述: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稚》有《正稚》,有《变推》。(风稚》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稚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袖变也明矣。……(三百篇》一变而为苏李,再变而为建安、黄初。建安、黄初之诗,大约软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一变而为晋,如陆机之缠纬铺丽,左思之卓荤磅礴,各不同也。其间屡变而为她照之逸俊,谢灵运之警秀,陶潜之淡远。……此外繁辞辱节,随波日下,历梁、陈、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习而益签,势不能不变

4、。小变于沈、宋、云、龙之间,而大变于开元、天宝、高、岑、王、孟、李。此数人者,虽各有所因,而实一一能为创。而集大成如杜甫皆特立兴起。……苏舜卿、梅尧臣出,始一大变;欧阳修鱼称二人不里。自后诸大家迭兴,所造各有至极。这一段论述文字蕴含了叶燮诗史观念—“变”的丰富内涵。(1)变实质是因而实创,在因袭中变革,在继承中创造。因创的辩证结合,情况有二:因袭传统的诗学形式而有内容的创新;继承传统的诗学内容而有形式的创新。(2)叶燮所讲的变侧重于形式上的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苏李、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从《古诗十九首》的“自言其情”到建安、黄初之诗的“献酬、纪行、颂德”诸体;从建安

5、、黄初“敦厚而浑朴,中正而达情”到六朝的彩丽竞繁、俊逸淡远等种种风格。(3)诗的变有程度的不同,有大变、有小变。从建安、黄初到六朝风格的变化,是大变。但在六朝之内各个诗人风格的不同,是小变。唐初诗人沈栓期、宋之问将五律、七律诗歌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可谓小变。到高、岑、王、孟、李、杜诸公,逐渐形成“盛唐气象”,无体不备,无作不高,可谓大变。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在共同潮流之中能矫然自成一家者是小变。能矫然自成一家而转变一时潮流者是大变。也可以说小变是渐变、是量变,大变是突变、是质变。(4)叶燮讲大变只明确讲到宋,此后虽也有变,但变的程度、变的效果皆不尽如人意。“自后(指苏轼之后)

6、或数十年而一变,或百余年而一变;或一人独自为变;或数人而共为变;皆变之小者也。”叶燮将诗歌创作遗巡不前的责任归于“复古”的荒谬,“最厌于听闻、锢蔽学者耳目心思者,则严羽、高揉、刘辰翁及李攀龙诸人是也。……诗道不振,此三人有过焉”。  (二)踵事增华—诗歌发展的总体趋势萧统在《文选序》中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叶燮继承了这一思想:“彼虞廷‘喜’‘起’之歌,诗之土篡、击壤、穴居、俪皮耳。一增华于《三百篇》;再增华于汉;又增华于魏。”叶燮认为诗歌艺术踵事增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智慧心思日益进步的表现。叶燮以进化论诗,但进化的下限只讲到

7、宋,这并不是叶燮踵事增华论的不彻底,而是表现了叶燮清醒的诗歌史意识。元、明、清各朝虽不乏杰出诗人、优秀诗作,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再加上复古与反复古诗歌创作理论的斗争,诗歌发展总体水平与以前各代相比,确实是花开花落,无复余事。叶燮踵事增华理论尊重历史,与“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及,一代盛一代”(袁宏道《与丘长孺》)相比,更符合诗歌发展的实际。这样,既避免了“在前者必居于盛,后者必居于衰也”的片面,也避免了“后者之居于盛,而前者反居于衰”的武断。(三)变能启盛—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力叶燮眼中的中国诗歌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