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

ID:21595612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_第1页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_第2页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_第3页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_第4页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华语新电影运动的美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岸三地的年轻导演们用自己的拍摄实践使华语电影进入了新电影时代,并为九十年代多元电影现象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者认为这一场雨后春笋的清新景象与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尤其是法国新浪潮运动密不可分,孙慰川指出台湾新电影的首要推动因素是电影刊物〈剧场》、〈〈影响〉的相继出现,它们“帮助了六十年代台湾电影青年,认识除了好莱坞与一般商业主流电影以外的影像世界.开始改变知识青年对电影的期待与想象随着这种风气的开启,以及七十年代〈〈影响》杂志的推动,一种立场鲜明的精英品味逐渐形成”(《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

2、4)》,卢非易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127_128页)甚至“法国电影界的许多人一厢情愿地以为台湾地区新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的传人”(《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4版,4页)华语电影的新革命既是世界电影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及其地方根性,假如说法国新浪潮是欧洲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社会纪实派等各种先锋前卫艺术风潮的产物,那么,华语电影新浪潮则是运用西方的现代电影技巧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尽管两岸三地在这一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我们仍能在这场不约而同的电影运动背后找到它们共同的美学发生规律。一、青春与激

3、情无论是内地、台湾还是香港,革新者们拥着一个共同的背景特点—不仅享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而且留学国外,擅于把握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同时青少年时代的民族教育模式使之具备深刻的中华本土文化印记在内地,新浪潮电影人又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其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胡玫、李少红等人都是78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摄影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由国家分配进入各大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摄影师等工作。黄建新、孙周、米家山则分别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后再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其中某些人出自于著名的艺术之家,例如陈凯歌的父亲是著名导演陈怀暗,田壮壮的父亲是原文化部电影局

4、副局长田方,其母亲乃扮演过江姐的于蓝。台湾的新电影主将侯孝贤毕业于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电影及戏剧系,杨德昌虽然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电脑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南加州大学电影科深造;李安大学毕业后先后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相比起以上两地,香港环境自由出入便捷,大部分的青年导演都拥有国外学习外加电视台工作经验的背景,徐克1%9年留学美国,在得州奥斯汀大学攻读广播电视电影课程,返港后在无线电视和佳视任编导;许鞍华、严浩、梁普智皆就读于英国伦敦电影学院,返港€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方育平先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新闻系攻读广播、电视及电影,又入南加州大学主修电影,回港后任香港电台电视部

5、编导;刘成汉先后获得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士学位,南加州大学电影及公共行政硕士学位,回港后任香港无线电视台编剧,后进入邵氏公司制片部;蔡继光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获电影系硕士学位,回港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于仁泰先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与南加州大学修读戏剧与电影,毕业曾任职于美国ABC:电视台新闻部;余允抗获美国加州洛杉机大学电影硕士学位后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黄志强在英国肯顿艺术学院学习舞台设计和电影制作,并于英吉利电视台和科文特加登剧院获取工作经验,返港即加入无线电视台;张婉婷曾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后回香港电台电视部任编导。毫无疑问,这批导

6、演在先决条件上都注定比他们的父辈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更自由的思想。二、政治与反政治不同于法国新浪潮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向执政者发起控诉,华语新浪潮反而以回归历史的隐喻方式突显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东方特征“反政治的政治性,,意味着他们利用中国独特的诗性方式含蓄地表达着导演的某种政治立场就内地第五代导演的经历而言“文革”在他们的青少年记忆中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迹,陈凯歌的自传〈〈少年凯歌》中讲述了“文革”对他的思想影响,他不断地反省“文革”是如何增强了人们阴暗的心理层面,目睹了众多知识分子尤其是老舍“被”自杀的景象,这一惨烈事件在他的〈〈霸王别姬》结尾处得到了再现。(《少年凯歌》,陈凯歌

7、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116-117页)戴锦华认为“文革”虽然是“第五代艺术始终回避的命题,然而他们的艺术事实却无可回避地表明了他们(而不是第四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精神之子”(《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it1978-1998戴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_24页)戴氏通过提出“子一代的艺术”概念使得第五代电影艺术与狂热的“文革”精神发生了不被人察觉的联系(陈凯歌在《黄土地》创作经验谈时说起影片的意图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重复延续这个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影片的重要情节“翠巧抗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