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68535
大小:75.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碎屑岩油藏油层性质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碎屑岩油藏油层特征研宄文献综述一、研宄意义在我国碎屑岩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因此,对碎屑岩油藏油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碎屑岩岩性类型主要为砾岩、砂岩、粗粉砂岩、火山碎屑岩。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对储层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层组进行划分对比,这是油田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无论是对地层特性的了解还是储层空问
2、展布的研究,以及研究生汕层、储集层和生储盖层的组合特征都要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前提下实现。因而对该区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工作,对主力含油层位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得到一个可靠的全区地层格架,掌握地层及储层的岩性、厚度、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于后续的油气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分析碎屑岩油藏油层特征我们需要知晓以下概念。(1)孔隙性:①储集空间(广义的孔隙)。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称为储集空间。②孔隙的大小:孔隙是被岩石颗粒包围的较大储集空间它是流体的基木储集空间。③孔隙的连通性:连接二个孔隙的通道称为喉道。孔隙按其对流体渗流的
3、影响可分为两类:有效孔隙和无效孔隙。④孔隙度:它是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2)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它能控制产能大小,并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3)饱和度:饱和度与岩石的性质密切相关,是指某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全部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岩石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储层饱和度,进而影响采收率和产量。(4)储层非均质性:巾于沉积建造、成岩演化、构造改造等作用使得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均表现出不均匀变化就叫储层非均质性。二、国内外研宄现状当前我国大部分陆相汕气藏
4、都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开采阶段,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寻找剩余油分布的难度越来越大。照此情况来看,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有很大的必要性。油藏描述是否有足够的精细度,与其等时地层格架的精确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对比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我国大部分的陆相湖盆沉积储层,在现场地层对比中普遍应用的是“旋冋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相控旋回地层对比技术[3],这种方法是在60年代“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组为基础”的技术上逐步发展和完善发展起来的。上世纪60年代,各大油田都处在勘探开发初期,主要依据陆相湖盆多次震荡运动学说和湖平
5、面变化原理,后来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大庆油田在80年代完善并提升了这个方法,成功解决了陆相碎屑岩汕藏汕层特征研究问题。“层序”是在1963年Sloss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在北美对前寒武纪至全新世地层之间以大区域的不整合面划分大地层单元,称之为“层序”。1977年,Sloss的学生Vail和Mltchum等人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之后Vail进一步完善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4],1987年首次使用“层序地层学”概念,次年这门全新的学科诞生。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依次经历20世纪50年代的相模式、60年代的沉积体系域、70年代的地震地层学和80
6、年代层序地层学这几个阶段。到90年代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即为经典地层学,并被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源自海相被动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学理论引人我国,众多地质工作者不断努力,引申出陆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针对陆相盆地的复杂多样性,国内学者继续探索,徐怀大,魏魁生等率先对华北断陷盆地、松辽坳陷湖盆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纪友亮,张世奇将录陆相盆分类并应用不同的地层层序模式,认为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是陆相层序地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沉积物供给和湖面变化是影响因素。在次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演化模式,提出断陷湖盆的体系域
7、类型和层序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学应用地震等方法,分辨率不能满足我国陆相油田的开采等生产需求,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m被引入我国,其基本原理是基准面旋回与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和相分异原理。这与大庆油田提出的小层对比技术在本质上有相似性。两种技术都属于地层学中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的范畴,0标都是建立高精度等时格架。三、碎屑岩成岩研究碎屑岩结构上是巾碎屑颗粒、填隙物、储集空间构成。岩石学研究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等内容。成岩作用能改造储层的储集性,可使高孔渗储层变为低孔渗储层,也可使低
8、孔渗储层变为高孔渗储层。通过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史,可以预测孔隙发育带。(1)成岩作用研究内容: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成岩阶段、孔隙特征描述、成岩模式及孔隙发育区带预测。(2)成岩作用类型: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建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