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徐志摩散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徐志摩散文研究一.关于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色的总体评价和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王木青的《徐志摩散文艺术论》、杨莉《徐志摩散文艺术探析》刘勇《华丽端庄飘逸流光——徐志摩散文艺术管窥》、胡凌芝《徐志摩新评》等杨莉《徐志摩散文艺术探析》分别从风格,修辞,语言三方面论述。他的散文韵味独特,别有一种自己的气质。浓艳绚丽是其散文的总体风格。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渲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在语言的驾驭上,徐志摩尤其强调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且还在白话的基础上加入欧
2、化句、英语等多种成份,形成了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后使人经久难忘。刘勇《华丽端庄飘逸流光——徐志摩散文艺术管窥》提到徐志摩的诗非常有名,但他的散文同样不同凡响。总的基调为:华丽端庄,飘逸流光。通过散文,我们可以重新熟识一下这位有争议的作家。胡凌芝在《徐志摩新评》曾经以细致的个案分析与宏观的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地梳理了徐的散文创作特色。指出:自我思想情感的真率剖露、哲理与诗情的融合、散文的诗化,三者合而为一地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别一世界。王木青的《徐志摩散文艺术论》从个人创造、情感投射
3、、时空观念、思想彩虹三个角度来论述徐的散文风格,论文中提到: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心物合一的妙境,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徐志摩重视艺术中所迸发的思想火花,宣扬人道主义精神,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这种思想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在徐志摩的《轮盘序》中,徐志摩就对自己提出过严格
4、的要求:“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他以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式,称赞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从文字里创造有生命的艺术”。徐志摩的散文又何尝不如此呢?它荡漾着诗的韵味、活的生命力,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流动着情感的血液,吐纳着宇宙大化灵气,放射出理想的光辉,展现出观念内部的撞击。论文中,作者着重举了《曼殊斐儿》这篇散文,说这篇散文是一篇诗化散文,它更多地流露出散文的异彩,它字里行间,疏密有致,长短相依,轻松活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5、尤其是,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与散文的结合,而且体现了散文与小说的结合,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徐志摩运用文学语言,创造了诗的意境,真地生动地再现了曼殊斐儿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用情感的纽带,将诗人自我与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透过诗人热情洋溢的赞颂和细腻的刻画,描绘了人物的真善美,实现了散文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小说所要求的典型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拓展出深广幽远、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在意境中,闪耀着美的光华。二、关于徐志摩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评论关于徐志摩的散文风格,谢冕以诗人
6、的细腻敏锐的艺术感觉作了言简意赅却十分精确到位的评价:“《浓得化不开》是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这篇名恰可用来概括他的散文风格,……他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场景写得奇艳诡异,在他人可能无话可说的地方,他却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并不觉其冗繁而取得曲径通幽奇岳揽胜之效。把复杂说成简单固不易,把简单说成复杂而又显示出惊人的慎密和宏大的、却极少有人臻此佳境。惟有超常的大家才能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受表现得铺张、繁彩、华艳、奇特。徐志摩便是在这里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谢文这种将“独创性
7、”作为衡量评估徐散文成就的基本尺度,在与其他“五四”散文大家的风格比较中去定位其特征和价值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历史的美学的深度。许欣的《论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风格之自由华丽,在现代散文家当中,可以称之为最了。有人曾用一个“魔”字来概括徐志摩的风格。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行文如秋空一缕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黄昏夕阳,华彩纷呈,瞬息变幻。对于徐志摩这一散文风格的形成,作者还引用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读法指导》里,的话“大概本篇作者所以能写成这样的文体,一半从他
8、的品性,一半以他的教养。他是个偏于感情的人,热情奔放,往往自己也遏制不住。他通西洋文学,西洋文学中有所谓‘散文’的一个部门,娓娓而谈,舒展自如,在自来我国文学中是不很发达的。他那品性与教养交叉在一点,就产生了他的自由的文体。”可以说,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就是他的生活、思想、性格,情怀、气质、艺术、修养和趣味的总的集合,以及所有这一切在创作上的体现。在众多的研究中这段话笔者认为是对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形成缘由的最好概括。在论文结尾,作者又十分亲切的写道:“赏读徐志摩的散文,常常有一个错觉:读到的明明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