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22290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和对中国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评价和对中国启示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其适宜当时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泡沬的破灭,日本进入了“失落的10年”。2007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日本传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根基。总结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模式,立足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学习日本长期以来人力资本积累的有益经验,最大程度地优化开发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竞争力、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到80年代,日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
2、增长的态势,日本的制造业奇迹令全球侧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驱动机制在于日本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去杠杆化、增长速度停滞甚至倒退的“失落的10年”。2007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更是动摇了日本式人力资源开发经营的根基,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相继实施了大规模裁员计划,与此伴随的是,传统的以和谐为特征的劳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特点及利弊评价,为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管理提供经验与教训。一、日本企业人
3、力资源开发的积极因素第一,“以人为本”,留住人才。日本企业奉行“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理念,千方百计照顾职工的利益,在企业组织中,管理者是家长,员工是成员,包括员工的家庭生活也在企业的关怀范围之内,极具人情味。在企业决策中,美国企业实行的是个人决策制,重大事项决策由首席执行官决定。而日本企业却是高层管理者将信息传给基层管理者,征求他们的意见,几经回合,最后迗成共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既然企业奉行“以人为本”,处处考虑员工的利益,人才流动性就较弱,而且企业还有另一大硅码,就是企业注重员工培训,企业为员工适应企业
4、发展进行职务和能力培训,使员工适应于本企业的技能训练,并根据员工的自身特点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这也提高了员工的劳动效率,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再有终身雇佣的制度保障,企业就留住了人才。第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日本文化由于受佛教和中国儒教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民族文化,企业文化也独具一格。在企业中,员工注重团队合作,分工并不明确,工人只分为初学者、半熟练和熟练三种,并不像美国或中国,员工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专门从事一门生产操作。遇上企业业务繁忙时也是员工集体加班,员工在企业中实行岗位轮换制,这样员工
5、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操作都较为熟悉,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同时员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在重大决策上,并不是仅仅由高层管理者决定,而是经由基层管理者通过才执行。日本企业奉行“以德为先”,突出道德倾向,在思想感化工作中起着表率作用,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参加员工的联欢会等,增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了解。第三,政府、社会、企业三者有机结合培训机制。日本政府在职业开发培训中起着指导与推进作用,主要是政策、法律和财政支持。首先是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如制定“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从法律上给以保障。其次是根据国内外形式,制定相关政策,如职业技能
6、培训制度。在政策支持下,各级政府也专门设立官方培训机构。再次,日本政府从财力上也给资助,实施职业培训教育补助金。而社会上的民间培训机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较多的培训项目。比如LEC公司是日本最大的民间培训机构,根据国家培训需求,设立了国家资格考试培训及企业培训等,其中包括国家和政府委托的培训。而还有半官方行业的培训组织,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一部分知名的大公司还开办了企业公司大学,如丰田、索尼等。日本的这种政府、社会,企业有机结合培训是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显著优点。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弊端分析第一,重通才
7、,轻专才。在不少发迗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都受到高度重视,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吸引专业人才,专才的工资可以比普通工人高许多。但日本却认为,过细的分工只能增长员工的狭隘心胸,小团体意识,他们较重视通才,这种人才十分熟悉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可以做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但却没有任何专长。日本的这种“重通才,轻专才”的理念,给蓝领工人为主的日本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好处,但是对于复杂的金融系统来说,专业人才缺乏,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低下,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少损失。第二,终身雇佣制,劳动力流动性低。曰本企业在员工
8、达到退休年龄之前,对其实行持续雇佣制,除了面临破产和经营极度困难,企业一般不解雇员工。而员工在企业待了一定时间后,完全掌握了企业的各种生产技术操作,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操作的差别,企业在某一企业掌握的技能不适应另一企业,加上企业不愿意雇佣“跳槽”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迫使员工在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