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7811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本文初探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力图改变目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无效、低效的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标;有效性 :G633.91:A:1002-7661(2011)11-165-01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成功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2、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那种以教师讲授、传输,学生单项、被动接受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于帮助新课程改革目标与理念的达成。以下是在教学中总结出得一些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亦是如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学生成性逐渐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而有部分教师误以为生成性教学就可以不用进行教学准备了,或只要准备个大体的框架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
3、教学准备,即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上课的必备前提;教学准备就是在课堂教学实施前,对教学的总体打算和悉心安排,主要包括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必须做好下列准备:标准、教材的研读与分析、开展学情分析、.三维目标的设计与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工作,从而形成整体的教学方案。(1)标准、教材的研读分析策略。课程标准是课程理念与要求的总体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式选择等的根本依据。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充分领会课程
4、标准的精神、理念,研读标准、依据标准展开教材分析,并在教材分析、处理中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将其调整、融入到教学中去。(2)学生学情分析策略。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工作开展的基点,是教学准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切脱离学生学情的教学准备都是无效或低效的,学生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的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联系。学生学情分析也是教材分析整合的依据,从上文关于减数分裂这节课的教材分析和调整的原因中我们就可知,倘使不建立在学生学情分析上的教材分析往往会显得空洞无效、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5、才能安排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顺序。因此可以说,学生学情分析是对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行动和落脚点。(3)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预期达成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需建立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之上。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的根本依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关注“知识”与“技能”二维目标的局面,必须切实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有机体。 二、
6、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指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行为。要想顺利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即教学有效性的达成,显然需要在有效地教学准备的基础上实际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1)“问题情境”创设策略。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巧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吸引入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式氛围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和解决所情境中所包含问题的迫切心向,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探求知识、答案的强烈求知欲望。如此一来,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
7、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去,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收获到学习的成效。(2)“提问设疑提问”策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思维过程的开启往往源自问题。提问设疑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方式。设疑能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连续的兴奋点,激起思维的浪花。提问设疑是教学互动交流的催化剂,设疑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力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材施教。(3)促进课堂参与的策略。有效的课堂参与常指学生带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主动思考和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在知识、能
8、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学习效果。而无效的课堂参与则表现为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参与教学教学活动表现被动,或游离于表面形式,不能真正深入到活动中去。(4)促进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思维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并且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