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

ID:21477784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2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_第1页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_第2页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_第3页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_第4页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的历史预言性初探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和通讯方式的巨变直接影响到了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传统、经典文学艺术日益缩小其领地,几乎成了消费时代的装饰品。以X络为载体的泛文学艺术方兴未艾,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电子化潮流在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类包括审美生活在内的精神生活方式,其规模与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代,高技术复制时代的积极成果还远未得到充分过滤和萃取,消极的文化产物可谓纷至沓来追逐利益最大化、形式主义风气、欲望的膨胀和创造的乏力,以至于造成了某种表面繁荣与

2、实质贫瘠的矛盾状况。这一时代文化的浪潮造成审美泛滥和经典退隐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学艺术终结论的风行,近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大讨论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经典或严肃的文学艺术面对如此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保持和发扬自身固有的品格和尊严?这是摆在每个现代民族文艺工面前的严峻课题。要解决这一课题,从文学艺术的预言性角度来说明经典、严肃、艺术性的文学创作在现代社会应该据有的重要地位,说明全球化、数字化的高技术时代更加需要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引导、批判作用,以及文学艺术对于物质主

3、义和技术崇拜所带来的道德退化乃至社会危机所具有的拯救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文学的历史预言作用和引导作用的范例来说明文学的社会价值,才能反驳虚无主义的文学观点对文学社会功用的漠视,反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艺术终结论中包含的取消主义观点。文学预言的重要价值文学的预言既非神秘的术数,也非谶纬的把戏,而是严肃的艺术直觉和审美自由的自然表露,是凭借审美自觉揭示出的社会生活真谛,这是文学预言的重要价值所在。首先,文学与预言之间存有天然的联系。从远古的先知与祭司,到后世的诗人艺术家,从原始巫术和原始崇拜到以

4、审美的心态创造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这一传统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人生命运和人类未来的关切。众所周知,文学的核心内容固然是描写个人生活经验,但它既是个人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是他们凭借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鼓动,对以往和未来、现实和理想的反思、升华、想象、探索,其中不乏把握未来命运的欲望。所以,无论是模仿的文学,还是表现的文学,在传达历史、哲学、道德等意义的同时,总要以审美为创造的动力,也时常会以预言的方式履行自身引导人生和影响社会的使命。其次,包含有预言因素的文学是严肃的文学。它与星相术数、卜筮占卦、特异体

5、能等绝非同类。这一文学传统思考的总是关系人生、社会、世界之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显示出鲜明的超越性。它不仅超越个人或民族而达于集体和人类的范畴,而且超越以往或当下的范畴而至于未来和永久。更重要的是,它追求自由的精神,常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惮于话语霸权和打击压迫,揭示人生和社会的潜在危机或蒙昧野蛮,在这方面,它以审美直觉的智慧参透历史迷障和世俗假象,往往显示出高级的人类本质和历史水平。因此,优秀的预言性文学作品是人的尊严的根本体现。最后,并非任何一种题材、主题的文学都会同样涉及文学的预言。中外文学史证明

6、,那种专注于个人经验而无所超越者,专注于当下生活而无意于未来者,大多缺少预言的因素。而且,一个缺少反思、探索、概括、求真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在创作观念、审美追求陷于矛盾纠结的情形下,也不会产生深刻的文学预言。在我国当代文学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对新社会、新生活、新历史方向具有敏锐察觉的预言性作品,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赞赏,反而常遭到排斥和打击,这从众多的右派作家笔下很容易见到它们的身影。相反,在错误的历史观念和政治观念影响下,大量激进、幼稚的所谓预言未来的作品却甚嚣尘上,从大跃进的遍地歌谣,到狂热的极

7、左主题的创作,严重地背离了文学艺术的固有属性和必然规律。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教训。当代文学所经历的无数坎坷、各种顿挫向我们表明,真正优秀的预言性作品固然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但又是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加以呵护和促进的。历史证明,没有深刻而正确的预见和预言感的民族是可悲的,因为它的历史活动难免不会堕入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误区,给这个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预言性文学的范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大致沿着儒家的正统道德伦理所规定的路线演进,虽然时常会有倡导个性和另辟诗法的情形出现,但它们动辄

8、引发古今之争,最终使自身遭到克服和扬弃,文学便又重回正统观念和依附现实的窠臼。因为这些缘故,诗人、艺术家的眼界和预见力或者为社会生活的封闭性所限囿,或者为周遭的异己力量所压制。因此,以文学的方式预言社会变化与人生遭遇的能力曾遭到极大的破坏。事实证明,我国古老的文学传统重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惩恶劝善的说教功用,漠视个人性的艺术敏感和预言能力,而预言未来之作往往会干犯威权,甚至被视为妖言惑众,从而惹祸上身。因此,只有当世事动荡、政治混乱之际,那种揣度命数、警醒世人的谶纬式的预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