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

ID:21475189

大小:6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2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_第1页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_第2页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_第3页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_第4页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的考察体为中心,定量考察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在各语体中的分布情况,重点考察和统计其在散文中的分布,得出结论:在散文语体中,使用频率依次为“为+原因+而”>“为+目的+而”>“为+原因、目的+而”;并在语料基础上归纳出“为(了/着)……而……”的三种主要表达功能:“为+原因+而”与语体间的双向选择;“为……而……”中“为”后语义纠结;“为……而……”中“而”的韵律功能造成排比结构的功能。同时,也得出表达功能决定表达形式的结论,并证明了语体对研究汉语语法具

2、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为(了/着)+原因+而语体书面语  一、引言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用法。“为”后成分有时表原因,有时表目的,有时兼表原因及目的。“为”后什么时候是原因,什么时候是目的,它们在数量上、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等等都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本文尝试从语体出发,考察“为……而……”的特点,特别是“为+原因+而”的分布特点,并试图揭示其使用规律及原因。  以语体为中心研究汉语语法,意义十分重大。朱德熙(1987)曾指出:为了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深入下去,恐怕应该对口语

3、语法和书面语语法分别进行细致的研究。陶红印(1999)进一步解释:只有系统地研究清楚多种(可能永远不是全部)主要语体中的语言现象,我们才有资格、才能带着一定程度的信心来描述汉语不同语体之间的共性有多少,差异有多大,才能更有效地回答涉及汉语全貌的重大语法理论问题。  我们将“为(了/着)+原因+而”放到语体中考察其分布情况,同时分析其表达功能,以期进一步探索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规律及其历史继承性,准确了解现代汉语全貌。我们也希望通过考察得出一些可以指导语言实践的结论,为语言规范提供一些帮助。  二、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4、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为”类介词,包括其语用功能、介引的谓词性成分的分析及语义特征等(郭晓玮,2007;张田田,2008),也有学者更具体地讨论过“为”类介词表原因的情况。(邵则遂,1999;万莹,2006)  前贤对“为……而……”这一介词框架进行过讨论,分析了“为”后、“而”后的结构类型及语义类型,也描述了整个框架的语义特征及“而”的隐现情况(黎氏月草,2008;施琰,2010)。也有学者从原因与目的、已然与未然、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P和Q的构成等多角度对“因为P而Q”与“为了P而Q”进行过辨析。(方清明,2

5、010)  综上所述,以往的学者对“为”与“而”的研究局限在静态描写层面上,没有将其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察,未呈现其全貌,将“为……而……”放在语体中进行研究的尚无先例。我们的研究将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语体角度对“为……而……”特别是“为(了/着)+原因+而”进行考察和研究。  三、语料选取  语体通常分为“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等四类。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下文简称CCL语料库)中选取《邓小平文选》(共三卷)作为政论语体代表样本,《21世纪牛顿力学》《中国古代文化史》和《

6、中国哲学简史》共同作为科学语体代表样本,《法律条文》作为公文语体代表样本,散文3作为文艺语体代表样本。各类语体样本在字数上平衡,共计254万字。  四类语体中,“为(了/着)……而……”共出现119例。其中“为(了/着)”后为目的的共112例;表原因的仅7例,全部出现在文艺语体中。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及科学语体中没有出现。于是我们进一步从CCL语料库中抽取了散文1和散文2中的语料,这样,散文类样本(包括散文1,散文2以及散文3)中“为(了/着)……而……”共出现127例。  四、“为……而……”在散文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7、考察  (一)“为(了/着)……而……”连接成分的考察  1.“为”后连接成分考察  从形式上看,“为”后的成分均可为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为”后的体词性成分可以是名词、代词,也可以是名词词组;谓词性成分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词词组。值得关注的是,语料中出现了1例“为”后为形容词词组的现象,如例(6)。  2.“而”后连接成分考察  在我们考察的带有“为……而……”的散文类语料中,“而”后成分均为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如例1),动词词组,体为中心,定量考察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为(了/着)……而……”在各

8、语体中的分布情况,重点考察和统计其在散文中的分布,得出结论:在散文语体中,使用频率依次为“为+原因+而”>“为+目的+而”>“为+原因、目的+而”;并在语料基础上归纳出“为(了/着)……而……”的三种主要表达功能:“为+原因+而”与语体间的双向选择;“为……而……”中“为”后语义纠结;“为……而……”中“而”的韵律功能造成排比结构的功能。同时,也得出表达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