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

ID:21463079

大小:78.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2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_第1页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_第2页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_第3页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_第4页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量限定副词“才”和“仅”的历时演变摘要:“才”和“仅”都可以直接修饰数量词来强调数量少。从历时演变角度看:东汉至唐五代主要由“才”来担任;两宋至元,“才”“仅”共存,用法上趋于一致;明清时期,“才”在正史文献上日趋消亡,向白话文发展;“仅”在正史文献上发展成熟,形成书面语特色。同时,“才”强调数量少的主观评价色彩经历了显性到隐性的发展过程;而“仅+数量词”只具有客观评价色彩。  关键词:才仅数量少历时演变  一、引言  “才”和“仅”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作数量限定副词。在词典中,两个词常被用来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指出,“才”和“仅”都有表示“数

2、量少”之义,都可以直接修饰数量词或含数量词的动宾结构,但两者之间仍有差异。我们先来看几组例子:  (1)a.由于发育不良,小王的身高仅一米五。  b.由于发育不良,小王的身高才一米五。  (2)a.他们一家才三口人。  b.*他们一家仅三口人。  (3)a.这孩子才五岁就那么懂事。  b.*这孩子仅五岁就那么懂事。  周刚(1999)认为,例(1)表明“仅”和“才”可以互换而意思不变。但是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才”包含有主观评价(张谊生,2000:97),而“仅”侧重于客观表达,在书面语体中出现较多(陈伟琳,1996),如例(2)a、例(3)a。  

3、由此看来,现代汉语中作为数量限定副词的“才”和“仅”在强调数量少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才”和“仅”强调数量少的用法何时出现,能否替换,如何判定“才”具有主观量,“才”和“仅”的语体分化又是何时形成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细致梳理两者的与发展,理清两者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才”和“仅”的历时用例  我们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选取历代不同体裁的文献,以正史文献为界,划分为史书类文献和其他类文献,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才”和“仅”强调数量少的用例情况。  (一)东汉至唐,“才”占优势。通过检索,我们发现,“才”

4、①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表示数量少的用例,而“仅”到了魏晋时期方见用例。  (4)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汉书》)  (5)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三国志》)  东汉至南北朝,我们在很多书籍中都能找到“才”强调数量少的用例,而“仅”的用例只在《三国志》出现一例,《魏书》中有两例。  (6)岂有天子布政施令之所,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之堂,周公负扆以朝诸侯之处,而室户之外仅余四尺而已哉?(《魏书》)  (7)计其一室之中,仅可一丈,置其户牖,则于何容之哉?(《魏书》)  这三个例子并不

5、是很严格的“仅+数量词”,而是“仅+动词+数量词”,但这恰好说明了“仅”是副词的特点,我们可以先将它看作是“仅+数量词”的一种过渡形式。  唐五代时,“才”强调数量少的用例远远多于“仅”,特别是在《旧唐书》《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诗》中,“仅+数量词”的用例中,“仅”表示的是“将近、差不多”的意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卷八·上·人部)中认为:“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也提到:“‘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如何从“甚言其多”到“甚言其少”不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对象,

6、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仅”强调数量少的用例。  此外,我们还在《通典》,小说类的《大唐新语》《大唐创业起居注》《明皇杂录》《隋唐嘉话》,笔记类《云溪友议》《奉天录》《唐阙史》《定名录》《封氏闻见荡》《魏郑公谏录》,以及《敦煌变文集新书》中见到“才”强调数量少的用例,而“仅”的用例尚未发现。由此可见,唐五代时用“才”强调数量少的用例占据主导地位,东汉至唐五代这一时期强调数量少主要由“才”来表达,见表1。  表1:东汉至唐代“才”和“仅”的用例情况②  史书类文献才仅其他类文献才仅  隋前《汉书》1/0  《三国志》7/1  《魏书》7/2153《华阳国

7、志》5/0  《齐民要术》1/0  《陶渊明集》3/0  《拾遗记》1/0  《抱朴子》1/0  《金楼子》120  唐五代《摘要:“才”和“仅”都可以直接修饰数量词来强调数量少。从历时演变角度看:东汉至唐五代主要由“才”来担任;两宋至元,“才”“仅”共存,用法上趋于一致;明清时期,“才”在正史文献上日趋消亡,向白话文发展;“仅”在正史文献上发展成熟,形成书面语特色。同时,“才”强调数量少的主观评价色彩经历了显性到隐性的发展过程;而“仅+数量词”只具有客观评价色彩。  关键词:才仅数量少历时演变  一、引言  “才”和“仅”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作数量限

8、定副词。在词典中,两个词常被用来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指出,“才”和“仅”都有表示“数量少”之义,都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