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60632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美育”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美育”功能随着教育形式的飞速发展,“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和育人方面的强大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和各类学校的普遍重视。无论是校园的“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无论是“已经形成”的文化还是“正在形成”的文化,都以其强大的精神陶治功能、环境改造功能、美育功能等,在潜移默化之中,以其美感文化的特性,以环境取胜的亲合力,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校园文化所有这些功用中,它们的作用并非是均等的。我认为美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功用,只有以“审美”为基本标尺,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
2、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最大功效。1这是由美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美育的效果机制上看,只有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才能深入个体,愉悦个体,起到育人的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譬人之身,军国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五育之中他认为美育“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大力倡导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很重视美育,并注意公共美
3、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是友J秦,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需要重视“美育”功能,惟其如此,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用意所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美育的真正落实要体
4、现在校园文化的审美建构上。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以其无声的育人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美育功能渗透在校园文化建构的各个层面,不通过美而进行的教育是困难的,而校园文化的任何其他育人功能,如历史功能、休闲功能、精神陶治功能等也正是通过美育功能来实现、起作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与教师的当面讲解不同。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而校园文化以其活泼的形式,以其赏心悦目的舒适感,以其
5、浪漫的风格节奏,以其对于学生自身兴趣的感染与诱发,以其无压迫性的自然景致满足了学生自身兴趣的需要,成为学生乐于接近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审美陶冶能使学生更好地在审美的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意识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必须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2.1美育要与特色结合起来,各校自然环境不同,学科风气不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不可强求一律,而要做到多样化的统一,这既是美学的基本准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各高校之间文化建设要多样化,不可千篇一律。同一学校内部也要做到“和而不同”,将丰
6、富性与自身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2.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一种求真、向善的文化建设思路,要培养学生的崇高感、优雅的风度、恰当的处事方法、敢于负责的勇气,这是高校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无须华丽,要朴实、朴素,富有启发,以其直观的形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与生命的参与。2.3美是非功利的。切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较强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引入其中,走形式,讲排场,只美化面上的东西,而忽视那些真正影响学生的地方。学校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要立足于长远。校园文化不能做成面子工
7、程,要讲求其价值的引导作用。2.4校园的美育功能务必体现于细节上。“润物细无声”,不必求大,不必求势。百米人文走廊固然需要,但这些毕竟要受到资金、场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实现它的美育功能,举手投足之间的美有时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重视细节,投人小却收益大,希望能引起学校文化建设决策者的重视。2.5学校教育是整体的,通过校园环境的改变来教育学生要与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言谈之美,课堂设计之美,管理人员的怀之美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当然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
8、的互动关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有“辨别音乐的耳朵”、有“能欣赏美的眼睛”,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美育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