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新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新课堂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对高中语文的动态学习过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同时对语文教师的课堂实施行为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如何效益最大化地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语文教学系统,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著名学者张华在有关著作中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学所属的研究领域和侧重点不同,
2、课程实施主要探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则主要研究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之间的活动机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最终执行者,在课程改革和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人为因素”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毫不夸张地说教师被直接推向了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次新课程改革既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又是一次空前严峻的挑战。 课堂教学
3、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呢?结合我校近期强力推进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笔者从下了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并付诸实践于实际教学之中了。 一、精选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个体性、差异性 新的课程标准较以往的教学大纲降低了教学要求,更注重学生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材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性知识的培养,新课标则强化了深层次认识的要求,而且加强了学生探究知识方法能力和合理学习习惯的培养。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环境,在不同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之下的学生,教师必然要正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
4、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设轻松、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为人师者首先要抛开“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切勿让自己高高在上,因为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有“语”也不敢言对教师就会慢慢敬而远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堂,需要我们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5、,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产生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强力推进的“高效课堂”有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导学案”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由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和教师换位,教师成为最优秀的听众,适时地给以点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气氛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充分利用“高效课堂”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实施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学生在做了精彩的
6、展示发言获得热烈的掌声后洋溢在脸上的成就感。现在的中学生对信息的摄入渠道和摄入量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他们对一般的问题往往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从来教育都是以培养人为目标,而课堂教学也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高效课堂”的氛围下,充分彰显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猜测、归纳等方法获取学习经验,在这样的经验牵引之下再去进行主动学习,汲取新的知识,从而真正达到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有意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要求去探究,同时要求每组学生认真
7、细读、讨论,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此外,还要注意安排学生组间交流观察,以此培养组间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合作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同小组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换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性,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树立良性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黑
8、板上的“小组评价”栏是对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即时评价”的主阵地,用古老而传统的5分制,灵活地上下浮动。一改传统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的特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