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论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案例分析山东省安丘市妇幼保健院262100【中图分类号】R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80-01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是妇科手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妇科腹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7%〜45%。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前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后者长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妇科肿瘤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亦升高。故对于妇科盆腔术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给
2、予高度重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减少致残,避免医疗纠纷等只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木组18例均为因妇科疾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2.6岁。体重45〜72kg,平均57.2kg;其中子宫颈癌8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癌2例,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宫腺肌病2例。全部病例均为经腹手术。术前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个月6例,其中应用止血药5例。术前输血7例,术中输血5例,术后输血6例。18例患者术后均应用酚磺乙胺酸针剂3.0g,静脉滴注,1次/d,2〜3d。发病时间为术后3〜18d。合并切U裂开I例,行II期缝合
3、。1.2临床表现18例患者均有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等表现。术后持续发热(体温37.4〜38.1°C),外周血白细胞数偏高(12.8〜15.3×109/L),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均发生在左下肢。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13.04±1.32)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9.67±8.20)s,凝血酶时间(TT)(14.60±3.23)s,纤维蛋白原(Fbg)(3.35±1.37)g/Lo术前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及高血压5例,动脉硬化3例,肥胖4例(超过标准体重20%)。1.3诊断除临床症状、体征外,主要通过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和静脉血管造影确诊。本组患者行彩色超卢检查15例,行静脉血管造影3例。1.4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广谱抗生素治疗。在无抗凝禁忌证前提下行抗凝治疗14例,包括:(1)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予速碧林0.4ml,1次/d,脐周皮下注射,疗程7d,后3d加U服华法林6mg,1次/d,3d后改为口服3mg,1次/d,使凝血吋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倍。(2)普通抗凝治疗,予肝素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5〜7d,同吋检査PT,—般维持在18〜21s,不超过30s,停用肝素前3d加用华法林。(3)溶栓治疗,予尿激酶20万U加
5、入5%葡萄糖250ml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1次/d,7〜14d为1个疗程。同吋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3次/d。另2例发病48h行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1.5结果18例均治愈,未发生肺、脑栓塞等并发症,静脉复通,左下肢局部水肿消退。抗凝治疗后实验室检査结果为:PT(17.62±7.08)s,APTT(34.04±10.50)s,TT(26.54±24.35)s,Fbg(2.21±0.86)g/Lo2讨论2.1发生原因导致深静脉
6、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奋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很多研宄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本组8例发生DVT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液固性增高。本组7例术前长期应用止血药,术后18例均应用止血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以表达细胞促凝活性,即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过多,激活凝血过程。肿瘤细胞也可以表达和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冇关的蛋白,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抑制剂PAI等。(2)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组患者发生血栓时,血小板多高于正常值,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加之术前禁食,术中
7、及术后常输入库存血,库存血所含细胞碎片较多,黏稠度高,有利于血栓形成。(3)发生感染。本组1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2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裂幵,7例患者术前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个月,己存在潜在感染,导致术后发生感染,损伤静脉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再加上手术创伤,手术吋间较长,极易导致下肢及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4)其他因素导致血流缓慢。手术采用硬麻外麻醉,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扩张,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