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1903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4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三1《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三作者:佚名转贴自:网友投稿点击数:10柳州市鱼峰小学《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三1《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三作者:佚名转贴自:网友投稿点击数:10柳州市鱼峰小学李建萍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堂还给学生。 时目标: 1、学会本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 3、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
2、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能投入感情地朗读。能就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贴图 教学过程:(搜索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本转载 一、导入新: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三袋麦子》(齐读题)。 二、复习检查: 1、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学过的生字词(幻灯出示): 麦子迫不及待粮食保存防止搬家拜访仍有节俭神秘收获 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声音响亮,开火车(手势)!大家一起! 2、读得好!上节我们还学习了的1—4自然段,知道小猪、小牛、小猴对一袋麦子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3、幻灯出示),大家连一连?并说一说在人们印象中小猪、小牛、小猴各是什么样的动物? 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吃光了 小牛:把麦子保存起,还经常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小猴:把一口袋麦子全种下了地 3、学生连线,并在交流中显现小猪的憨厚,小牛的诚实,小猴的聪明(相机贴图: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和小猴)。 (此环节不仅复习了上节学习的内容,还把三种动物对这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更加清晰化,同时也把几种动物的性格特征跃于纸上,以便于为下探讨不同的动物面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埋下一个伏笔。) 4、过渡:一年以后,当土地爷爷再拜访小猪、小牛、小猴
4、的时候他看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自己读一读的—9自然段。 三、讲读—9自然段: 1、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一9自然段,你最喜欢土地爷爷到谁家看到的结果?可将你最喜欢的这一段故事多读几遍。 (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选择,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四人合作小组中读给大家听听,交流“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要求:小组长组织组员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理解小组分角色朗读) 教师随机参与,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和读书情况 (阅读活动是个性
5、化的行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不必强求统一,应鼓励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通过设计可以“一题多解”的思考题。“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一反过去“答案标准化”的旧模式。这个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说出道理,是允许见仁见智的。学生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理由各有侧重的。) 3、小组间互相品读,并练习分角色朗读,把书读好。 师引导学生互评:这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读?你如何读? 4、各小组汇报各自交流结果,学生就问题各抒己见。 (这里实际上反
6、映了几种观点:一种是及时消费,一种是慢慢消费,还有一种是投资,投资就有风险,也可能收获最大。你说这三种,哪种对?堂上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堂上有的学生会说,小猴把麦子都种了,一点不留,万一收不着呢。有的学生会说,小猪把麦子吃了,小猪对。老师可引导说:“对。如果大家都不消费,生产出的东西没人去买怎么办?如果买了东西不吃,留到明天再吃,结果放坏了,还是马上吃了好。”也有孩子会说小牛对,因为小牛最节约。老师说很好,对不对呢?也对。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大量浪费的行为是现代社会所不相容的。也有孩子会说,小猴的做法最好。这个孩子非常有现代人的投资意识。他不怕风险,他不怕麦子种到地里后遇到灾害
7、会颗粒无收,他就拼搏一下,说不定能收获很多,也就发了。小猴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现代人的理念。) (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从表象上看,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争辩,甚至争辩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是,从长远看,换的是学生心态的开放、自主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这还是值得的。) 、集体交流:如果你也收到了一口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现代化就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