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翻译日语中的“归化”和“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翻译日语中的“归化”和“异化”:H059:A:1672-1578(2010)07-0229-01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极富争议的论点问题,本文从日语翻译中的角度谈对归化和异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日语 一、引言 在翻译日语时,使用“归化”还是“异化”是译者主体做出的选择。就翻译日语而言,就是译者选择的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文化风格。比如说,将俳句翻译成汉诗,这就是归化。强调俳句的原有韵律去翻译俳句,这就是异化。而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是希望译文通顺的。这在大的范围内是统一的。 当然,“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许
2、多研究者发表著作和论文讨论其关系,寻找“归化”和“异化”的最佳比例。本文试从日语翻译成中文的角度出发,分析“归化”和“异化”,并试探讨“归化”和“异化”与译者的主体性之间的联系。 二、日翻中时“归化”和“异化”会遇到的问题 “归化”和“异化”之争的源头就是“直译”、“异译”。但是“归化”和“异化”上升到了文化层面。“直译”、“异译”的争论自古就有,赞成“直译”和赞成“异译”的都大有人在。“直译”、“异译”侧重于语言方面,而“归化”和“异化”侧重于文化方面。在了解“归化”和“异化”之前先应该明白其与“直译”、“异译”的区别。而在不同的文本和语境中做出不
3、同的选择。 例如,たら的翻译,下面是对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原文引用: が寝床に入ると、女は机に胸を崩して水を飲んだが 「起きなさい。ねえ、おきなさいったら」 中间的たら,如果直译的话往往就是翻译成:如何,怎么样。但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原文中的女子焦躁语气,这个时候,译者往往就会采用“我说”这样的翻译方式。 三、提倡异化的鲁迅 鲁迅翻译了很多日文作品,赞同异化,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是为了“进攻”。这点可以比对站在反侵略立场上提出反对译文通畅的策略的劳伦斯·韦努蒂。劳伦斯·韦努蒂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应该保留这个差异;异化应该是个
4、抵抗的过程。是为了抵抗。 而在归化方面,当今著名的翻译家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论”,强调读者反映。具体来讲就是目的语言地的读者反映应该同与原文语言地的读者反映。笔者认为这点适用于现在的日语翻译,比如说日本的谚语翻译成中文,日语中的“石にも三年”就应该找到中文中的“水滴石穿”等相同效应的谚语,才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四、“归化”和“异化”是对译者的高层次要求 在具体日语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都是对于译者高层次的要求,“归化”和“异化”都要求译者有高度的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了解度。译者的主体性左右了究竟是“归化”和“异化”,还是同一篇文章
5、中既有“归化”又有“异化”。 当然,译者受两国或两地文化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同时拥有这两种语言的语言习惯。比如说日语学习者和译者会时常讲“好像”“谢谢”“是么?”。能熟练区分原本就是同一汉字文化圈的两国文化是很难的。再比如说日语中多委婉表达,翻译成中文中国读者就容易跳行去读或者产生误读,而翻译者已经熟识了这种表达方式,已经习惯常用这种表达,这个时候“归化”和“异化”的度就很难把握,译者要将读者的接受程度放在第一位。 五、译者再解释的重要性 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译者的解释及其重要。比如说对于日本地名人名的解释。“归化”中削弱掉的原文的日本文化
6、因素就可以通过译者的增补来体现。比如说有些谚语或者一语双关的部分,读者通过对于尾注就能更加明白作品本身的文脉。 而“异化”作品中的译者的再解释就尤为重要了。日文中难以翻译的人名和地名就不能全文引用或者打空格,这样读者的思维就会断层,而影响其欣赏整部作品。比如说日语“心中”的翻译。中文翻译成“情死”就为“归化”,少了韵味。而翻译成“心中”就为“异化”,少了文化认同度。这时候要是采用“异化”,就应该有译者的再解释。 六、结语 不管是日语翻译,还是其他语种的翻译,“归化”和“异化”尚无具体的标准,往往看同一部作品中总是有有“归化”又有“异化”,“归化”
7、和“异化”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主张“归化”还“异化”应该是翻译评论家的任务,而不应该是翻译家们的追求。翻译者不管是使用“归化”还是“异化”都势必会受到评论家的评论,从这层面上来看,在翻译日语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也是对于翻译者们来说的跳舞时的脚镣。 当然,翻译者也可以通过尾注和再解释对于“归化”和“异化”进行高度的融合。这是体现翻译者主体性的过程。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势必要守信达雅这个高层次的标准。都必须要产生文学的美感和拥有翻译后语言的通顺和流畅度。不管是“归化”和“异化”后产生的优秀作品,都是对翻译者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度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