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69068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吴立文教授从痰瘀论治痛证的经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吴立文教授从痰瘀论治痛证的经验摘要:根据痰瘀互结同病的原理,痰浊必致瘀血,瘀血多夹痰浊,痰瘀阻塞是导致痛证的重要病理因素。吴立文教授善用化痰逐瘀治疗由痰瘀互结所致之痛证,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化痰,使邪祛络通,通则不痛,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吴立文;痰瘀;痛证痰浊、瘀血是体内气血津液结聚的病理产物,是引起诸多病变的致病因素,也是导致痛证的重要病理因素。根据痰瘀互结同病的原理,痰浊必致血瘀,瘀血多夹痰浊,治疗须化痰逐瘀。吴立文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化痰逐瘀治疗许多疑难疾病取得良好疗效,本文仅就其从痰瘀论治痛
2、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痰瘀互结致痛的机理分析 痰瘀相关学说始于《内经》,在《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从生理上说明了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津血同源的观点。关于痰的生成,历代医家均达共识,即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津液之输布、通调紊乱,津液结聚而成。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从病理上说明了气滞生痰的机理;然痰之为患,又最易阻滞气机,气为痰阻,势必影响其帅血之功能,血行为之瘀滞,形
3、成痰瘀同病;反过来说,血滞又可以促进痰的形成,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不消散。”瘀血停滞,脉络不通,而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可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为痰涎,与瘀血相并,形成同病。首次明确揭示“痰瘀合病”观点者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及“百病多有兼痰者”。其后医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瘀阻脉络,不通则痛,痰阻壅塞也是致痛的机理。尤其是久病之患,出现以疼痛为主症的病变,不仅久痛入络,表现出血瘀之征,而且有不少患者因痰瘀互结,使疼痛加重,
4、持续难以缓解。因此,痰瘀互结是久痛顽症的重要机理。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系统性、科学性的加强和提高,对痰瘀同病的认识和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现代研究证实,痰瘀相关有着其深厚的物质基础,痰和瘀在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血液生化改变等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病理改变,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痰瘀相关学说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痰瘀互结致痛的临床表现 由于痰瘀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痰证、瘀证单独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容易辨识。二者互结之证的临床表现虽在古医籍中有散在记
5、载,但未有系统总结论述。吴老师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无论痰、瘀二者孰先孰后,孰多孰少,外在表象总会反映二者的本质特性。痰证临床表现多端,在辨证时应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痛证与痰相关者,多呈胀痛、闷痛,或局部肿胀,或出现结块,并伴有其他痰病特征如痰多、体胖、苔腻、脉滑等。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达肌肤,无所不至,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夜间痛甚、拒按为主要特征,或局部肿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或结代等为辨证要点。吴老师强调,临证时根据痰瘀互结的主次先后、性质及轻重缓急,两者的偏盛
6、可能有所侧重,需详问细察,四诊合参,准确把握。 3从痰瘀论治痛证的临床应用 有关疼痛为主的病证,其病机变化古人有“不通则痛”的论述,但痛有虚实之分。吴老师认为,治疗痛证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仅就痰瘀互结之痛证而言,邪盛者以祛邪为主,虚实夹杂者又当邪正兼顾。临床上痰瘀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之邪凝滞,二者互结更为顽固,使疾病缠绵难愈,必须权衡痰浊、瘀血之轻重缓急,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化痰,化解痰瘀之胶结。下举临床验案以供参考。 病案1王某,男,30岁。因“胸脘疼痛半年余”
7、,于2005年4月15日初诊。自述半年前因患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未愈,逐渐引发胸脘胀痛痞满,每因用力咳嗽、深吸气而疼痛加重,痛如针刺,经对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逐渐疼痛局限于上胸脘,以夜间为甚。胸片、胃镜、肝肾功检查均正常。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上胸脘压痛(+),未触及包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弦涩。诊断:结胸,证属痰热瘀血互结。治以化痰清热,理气活血。方用柴胡陷胸汤加减:瓜蒌皮20g、清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5g、柴胡12g、桔梗15g、浙贝母6g、郁金20g、丹参20g、延胡索20g
8、、生甘草6g。1日1剂,水煎内服。2005年4月22日复诊,药后胸脘痞满疼痛减轻,仅在劳作时隐隐作痛,舌脉如前。原方延胡索减为10g,郁金增为30g,继服7剂后诸症悉平。按本患者因外感而起,外邪内陷,气郁不通,则津聚为痰,痰气交结阻于脉道则血瘀,病变在胸脘,其痛如针刺,舌质暗,具有瘀血为患的特点,且伴有胸闷、苔黄腻之痰热证特征,故从痰热瘀血互结辨治,且先痰后瘀。痰重瘀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