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ID:21346365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_第1页
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_第2页
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_第3页
资源描述:

《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晚清文学中的“假洋鬼子”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道值得玩味的风景——“假洋鬼子”,自从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过那个手持文明棍、两腿笔直、从东洋速成归来的钱大少爷之后,这个称呼就不胫而走,成为某一类中国人不光彩的共名。  “假洋鬼子”,狭义地看是指那批出过洋的中国留学生,广义则可涵盖买办、通事、西崽、洋务人员、本土传教师、教徒这样一个群体。虽然今天“假洋鬼子”已不构成一个特别困扰人的问题,但一百年之前,它却是一个敏感、重大甚至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汇聚,西风东渐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集体焦虑由此得到彰显。  晚清几十年,可以说是“假洋鬼子”的黑暗时期。鸦

2、片战争惨败,古老的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门户,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人——买办,应运而生。然而,在华尊夷卑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派生物,西方利益的中国代理,他们注定是一批受排斥的异类,且不说朝廷士大夫,也不说蒙昧的民众,即使是那些思想开明的维新人士,对他们也是颇为蔑视,清朝维新保皇派官员冯桂芬这样议论那些从事买办活动的通事:“今之习于夷者曰通事,其人率皆市井佻达,游闲不齿乡里,无所得衣食者始为之;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声色货利之外不知其他,且其能不过略通夷语,间识夷字,仅知货目数名与俚浅文理而已;安望其留心学问乎?”(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其实不

3、仅是买办,凡是与外国势力沾边的人都受到国人强烈的排斥,留美幼童的中途撤回,他们回国后的惨淡经历;容闳、王韬、郭嵩焘、严复等现代精英的坎坷命运;还有对大清皇朝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洋务运动创始人李鸿章的卖国恶名,无不证明这一点,历史为他们提供的空间是何等的狭窄!  “假洋鬼子”形象进入文学作品,已是清朝末年,也就是大清帝国连遭两次重创(甲午之战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古老的封建大厦濒临崩溃的前夕,从时间上看,已大大滞后于历史。这个现象不难理解:在接近尾声的中国古典文学格局中,显然不会有“假洋鬼子”的位置,他们只能在最低等的文类——通俗章回小说里出现。这类人物的登场,与清朝末年推行新政废除科举、留

4、学狂潮勃兴、崇洋风气形成有关。这类人物除个别叱诧风云、指点江山的英雄(如《新中国未来记》中的几位高谈阔论的海归学人),几乎都是小丑式的恶人。在李伯元的笔下,海归的留学生不是骗子、无赖,就是市侩、投机分子;在吴趼人的《发财秘诀》(又名《黄奴外史》里,对买办的抨击,达到失真的程度,连作者自己都承认:“著作尝言生平所著小说,以此篇最劣。盖章回体例,其擅长处在于描摹,而此篇下笔时,每欲有所描写,则怒眦为之先裂。”甚至连革命色彩最强烈的《黄绣球》,对“新学家”的批判也是严厉之极:“至于那误认天赋之权的,剽窃外国哲学的皮毛,借着爱国保种为口头禅,却一旦要灭他自己的家门,杀他自己的父母。家尚不爱,何爱于

5、国?父母生身的血种,尚不欲保,还讲保什么种来?一戴了日本式帽子,一穿了双洋式革履,昂然入市,把酒色财气看为英雄豪杰的分内常事,甚而借着妓女优伶,讲求运动。这些人物,就只可陈设在中国博览会中,供东西各国的人冷嘲热笑罢了。”  作为西风东渐的必然产物,天性的愚贤,教养的高下,决定了留洋学子分成两类,一类是中西合璧的精英,另一类是中西合污的泡沫,但在清末的小说中,肯定赞扬前者的作品少而又少,揭发抨击后者的作品却比比皆是,这种严重的失衡,充分反映了晚清士人的文化心态。也暴露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危机。  不妨以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为例。  《文明小史》最初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第一号至五十六号

6、,从1903年5月至1905年7月,整整持续两年又两个月,这段时间,正是清王朝自上而下推行新政、废除科举、留学狂潮勃兴之际,作者几乎同步地记录了这段历史,其中出现的人物,有留学生、买办、西崽、洋务官员、教民等,李伯元对他们的态度,从小说人物的姓名可以看出:贾葛民(假革命)、贾平泉(假平权)、贾子猷(假自由)、康伯图(买办)、辛名池(新名词)、刘学深(留学生)、周四海(走四海)、董和文(懂日语),劳航芥(老行家)……。作者以漫画的笔法,对他们竭尽讽刺嘲笑之能事,中西方两种文明以生硬的方式在他们身上凑合,给人以触目的怪异感。小说第十六回,第一次来上海开眼界的江苏吴江贾氏三兄弟在茶楼里看到这样的

7、景象——  高大身材,瘦黑面孔穿了一身外国衣服,远看像是黑呢的,近看变成染黑了麻线织的,头上还戴了一顶草编的外国帽子,脚上穿了一双红不红、黄不黄的皮鞋,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这人刚刚走到半楼梯,就听得旁边桌上有个人起身招呼他道:“元帅,这里坐!元帅,这里坐!”那来的人,一见楼上有人招呼他,便举手把草帽一摘,擎在手里,朝那招呼他的人点了点头。谁知摘掉帽子,露出头顶,却把头发挽了一个髻,同外国人的短头发到底两样。他们师徒父子见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