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40049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谈多一点“无为”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多一点“无为”教育《中国教育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清幽的树林中学练。忽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天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美丽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
2、,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女孩天天为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和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
3、”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终极“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往伪求真,则需“无为”。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
4、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伏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进步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探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探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
5、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和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很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在结晶中华民族聪明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
6、“火”字,可谓“不谋而合”。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雄师,堪称“不战而胜”……。“不问可知”、“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知往向”、“不冷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可以说,“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以下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假如能较好的运用这一艺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看下面抛出的砖,能引得玉来。一、垂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功能。青少年善于模拟,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气力,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
7、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捅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总务处已贴了告示”。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无言以对。“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二、倾听 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往,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
8、,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