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81680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蓄力16年高考全面复习:知识点之小说探究主题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蓄力16年高考全面复习:知识点之小说探究主题意蕴 【第二教育资源网www.02edu.com—高三语文试题】 以下是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的2016年高三备用复习材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决胜16高考! 探究主题意蕴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又可以分为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 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
2、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 [典例剖析]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
3、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
4、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
5、,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
6、,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
7、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可以本着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分析作者通过作品形
8、象的塑造表达出的具体情感,然后分析与此类似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普遍道理,以及作者表达的观点,两者结合。 【答案】 【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方法归纳] 化难为易,巧答思想意蕴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