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81205
大小:62.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流动儿童心理现状研究综述许秀芬(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0)【摘要】木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上。通过梳理不同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我们也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6-0049-0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并从开始的单身移动逐渐演变成家庭辻徙。这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一一流动儿童。随着流动儿童问题的凸显,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H益提高,针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及
2、时对如此多的研究进行整理,有利于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流动儿童,而且能帮助人们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找到解决其心理问题更可行的办法。1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现状1.1社会适应方面。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期,而流动儿童由于其频繁流动更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表现出迟缓或困难。加上其他社会成员的排斥等,流动儿童难以获得群体融入感,人际关系敏感、紧张,从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及社会归属感。得不到社会支持、接纳的流动儿童在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伴有社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1]。1.2认知和价值观。特殊的流动环境使得流动儿童表现岀自我评价偏
3、低、自我体验消极而自我控制较强等不平衡性。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在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上流动儿童存在着自卑和自信并存交错的现象。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2]。刘霞和申继亮的研宄表明:流动儿童还有比较高的歧视归因倾向[3]。1.3自卑和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流动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且不太稳定[4]。比起城市的孩子,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更低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多表现出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拘谨
4、胆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保护的体现。1.4行为问题。流动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而网络成瘾对流动儿童的危害比对一般儿童更大。另外,流动儿童心理失衡问题突出,通常引申出叛逆反抗、行为失范,再加上认知能力的缺乏,家庭教育不足,极易发展成为“问题少年”。2影响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可分为主、客观两方面。2.1主观因素,指个体自身因素,包括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自我认识等。研究表明,女童在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症状等项0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童。王瑞敏的研宄发现,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
5、、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升。绝大多数流动儿童都比较内向拘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闲难,影响其社会归属感。在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自身价值的认识上,流动儿童表现出的自我评价过低和价值感缺乏、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了他们产生焦虑、抑郁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2.2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最早起作用的地方,父母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动儿童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因忙于生计而无暇管教子女,使得流动儿童在学业、各种行为方式的养成上都
6、比一般正常儿童差。尤其是父母职业的不稳定,使得流动儿童过着频繁流动的生活,从而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造成对生活、对前途的迷茫和不安。研宄者发现,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与其问题行为和躯体化有显著相关[5]。而且,不同校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也不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和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虽然在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上较一致,但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较低,相对奋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接纳对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师保国的研宄发现,流动儿童知觉到的学校社会关系排斥与其幸福感、安全感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6]。流动儿童
7、社会支持更差,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总分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3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想要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问题是关键。3.1完善流动儿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取消适龄儿童的就学户籍限制,确保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而不被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挡在门口。社会应对流动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多点宽容和理解,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3.2完善打工子弟学校的设施,增强师资力量。特别是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技能的训练,提高教师素养,把更多的关爱带给学生。学校还应重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