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

ID:21232036

大小:182.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20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_第1页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_第2页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_第3页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_第4页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庸之道与大学生活主讲:汉风(彭城书院院长、文化学者)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人,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之道是如何诞生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什么?如何借鉴中庸之道规整我们的大学生活?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上面的问题。一、中庸思想的形成中庸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1、中庸思想起源于《尚书》。在被称为中

2、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汇编的《尚书》中有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大禹谟》中,有一条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偏无颇,无偏无党,允执厥中,这些都是典型的中道思想。这种中道思想在《尚书》中屡屡被提及。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中得“罔非在中”;《诏诰》、《洛诰》中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等。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与“行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3、。2、中庸思想提出于《论语》。“中庸”思想虽然起源于《尚书》,但“中庸”一词的明确提出是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记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这是“中庸”作为德的标准第一次被明确提及。“中庸”一词虽然在《论语》里只明确出现一次,但是它的思想却多次在《论语》中被表述,并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比如《子罕》中记“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在两种极端中寻求到最适中的解

4、决办法。再比如,《子路》中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与“狷”都是指偏于一面,“狂”者太过激进,“狷”者太过拘谨,所以孔子慨叹自己找不到奉行中庸的人与他交往(不得中行而与之)。3、中庸思想成熟于《中庸》一书。孔子之后,其弟子曾参承传儒家道统,到了曾参的弟子子思,专作《中庸》一文,继承、论述并发扬孔子的中庸思想,使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做人、处事的最高规范。4、中庸思想发扬于后儒。中庸思想虽然成熟于秦代以前,但是由于它存储于主要记载典章制度的《礼记》里,所以自西汉问世后,虽有人整理注释,亦未能引人重视。到了唐代,韩愈、李翱强调《大

5、学》、《中庸》的重要性,看成是“孔门传授心法”,认为是与《孟子》同样重要的“经书”,《中庸》才得到重视。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大为尊崇《中庸》,理学家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重新校定章句并作注释,殚精竭虑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强调《中庸》“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这是对《中庸》的极高的评价。元朝恢复科举之后,以《四书集注》作为教科书。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士子的必读“经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明永乐帝敕撰《四书大全》,四书与五经共同列为经书,至此,《中庸》确立了其儒家经典的最高地位,而中庸思想也随之被推到了极致。程颐评价

6、《中庸》及其中庸思想“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朱熹则认为:“《中庸》……尧之所以授舜也。……舜之所以授禹也。”其目的是“继天立极”。从上面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中庸”思想被不断的误读,而且名声不佳、命运多舛。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应该被批判和抛弃。再以后,“中庸之道”遂变成一个贬义词,在其后很长时间里,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庸思想相当隔膜。中庸思想真的该被

7、抛弃了吗?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如果中庸思想该被批判和抛弃,为什么毛泽东都认为它是一大功绩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弄清中庸的真正面目。二、《中庸》思想的实质关于中庸思想,我们从《论语》中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的话里已经有所了解,那就是“行中”,不激进,也不拘谨。《论语·先进》中谓之“过犹不及”。子思在《中庸》中首先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庸”作解释,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