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24820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孔子,柏拉图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巨大变革中,因此他们产生了既独特又有共同之处的教育观。在目前教育问题百出的中国,研究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会给我们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 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 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志于学,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年轻的时候曾在鲁国做过小吏,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堂,开始私人讲学。50岁时,孔子率弟子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其政治观念,凡十四年。他志欲改良时政,
2、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68岁时重返鲁国,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对外,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使得骄傲的雅典最终惨败,不得不低下头来接受其对手斯巴达苛刻屈辱的条件,而这场斗争的原因,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的霸权之外,其根本还是民主政治与寡
3、头政治之争。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约28岁时,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近郊开办了著名的Academy学园,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成为一名终生教师,并逐渐形成其教育观。 二、孔子、柏拉图教育观点之异同 1、教育目的 孔子和柏拉图都分别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社会理
4、想教育蓝图,并且,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形成忠君孝亲,奉公受礼的社会风俗。他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又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世袭制度的腐朽,主张任用“贤才”,而“贤才”是受教育的结果,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而他的“私学”正是造就“贤才”的场所。在这里,“贤才”即是“君子”(或“士”),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他还说:“政者,正也”,(《颜
5、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己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他希望能够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君子”,实行利国利民的德政。 柏拉图主张教育应是国家的重要事业。较为具体地说,柏拉图把教育看作实现理想之国的最重要的途径。他认为,理想之国必须以理性和善德为特征。贵族政治,哲学家执政,崇尚理性,讲求善德,为人造福,使国家兴隆,才是名副其实的理想国家政治制度。其治国的哲学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他还认为,教育比立法、理财和军备更重要。合理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给人以潜移默化,
6、使其精神纳入正轨,使人心得以端正。这样,败纪乱上的行为就可制止,就能使国家振衰起敝,蓬勃发展。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中都对教育做了论述,指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和护卫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急剧变革、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的时期,孔子、柏拉图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新政权的统治人才,都是培养当时社会所没有的“新人”,不同的是:孔子培养的是“君子”,柏拉图培养的是“哲
7、学王”。 2、教育内容和方法 (1)从教育内容的安排上看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大艺与小艺,其中书、数为小艺,是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同时,他还提出四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做学习的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科”即诗乐、体操、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声学、和(哲学)辩证法。按照柏拉图的设想,20岁之前的青少年,主要接受诗乐教育和军训;20-30岁之间,主修数学、几
8、何、天文与和声学;30-35岁之间,研究辩证法和哲学。如果表现出众,成为几近完美的城邦卫士,便可选拔出来参与城邦事务管理等社会实践15年。如果功绩卓著,就可推举出来担任城邦的领导,也就是所谓的“哲王”。 (2)从教育核心上看 孔子以“仁义”为的教育核心,他在《论语》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仁”的涵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