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默写

《幼时记趣》默写

ID:21218807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幼时记趣》默写_第1页
《幼时记趣》默写_第2页
《幼时记趣》默写_第3页
《幼时记趣》默写_第4页
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默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幼时记趣》默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一、解释词语:1.稚:2.张:3.日:4.明:5

2、.藐:6.纹理:7.故:8.时:9.之:10.私:11.拟:12.之:13.所向:14.观:15.之:16.项:17.为:18.之:19.强:20.于:21.素:22.徐:23.以:24.其:25.作……观:26.唳:27.怡然:28.快:29.于:30.其:31.以……为:32.砾:33.邱:34.壑:35.神:36.之:37.拔:38.而:39.盖:40.而:41.为所:42.方:43.恐:44.鞭:45.之:二、翻译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翻译: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翻译: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翻译:4.昂首观之,项为

3、之强。翻译: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翻译: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翻译:7.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翻译:8.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三、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作者,苏州人,代作家,著有。四、运用:1.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B.课文第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法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的、美妙的境界。

4、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合夸张的修辞手法。D.课文第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2.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耳闻□□□□□□群鹤舞空3.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心之新向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B.常蹲其身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C.徐喷以烟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D.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五、理解:1.

5、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答: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吞”两个动词好在何处?请你简析一下。答:3.“捉”“鞭”“驱”表现了“我”对蛤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等心情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答:5.蚊子是不招人喜欢的,作者观蚊如鹤,感到很有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答:6.作者童年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的童心,也反映了他的童趣。六、链接阅读(一)正午牡丹沈括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姻家,一见

6、,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眵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注释】①披眵(chǐ):张开。②房敛:花房收敛。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2)何以明之:()(3)正午则如一线耳:()2.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下有一猫B.其花披眵而色燥C.常蹲其身D.未知其精粗3.翻译句子。(1)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翻译:(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翻译:4.用文中原句填空。吴丞相判断画上的是正午牡丹,其

7、理由:一是,二是。5.读了《幼时记趣》和《正午牡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幼时记趣》中的原句回答。(二)妙法插花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⑤,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选自《浮生六记》)【注释】①芸:人名,作者之妻陈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