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62187
大小:6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0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又称‘六法”,首先见于齐梁时期以“善画妇女”的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原名为《画品》)。《画品》成书于532年之后至552年之前。“气韵生动”为《画品》“六法”中的首位。®谢赫的《画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并全面地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一谢赫具体生平生卒失考。谢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人物画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佛教在全国的广为流布,各地兴起了塑造佛像和制作佛教壁画的热潮。佛经对于佛像制作的种种清规戒律,对于表达佛的精神、智慧以体现佛教教义的种种严苛要求,对中
2、国古代人物画的造型、结构、传神、比例、设色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艺术准则,加之外来绘画艺术表现技法的传入,使人物画的艺术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绘画的艺术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谢赫所说:“古画皆略,至协(卫协)始精”,用一个“精”字较为概括地反映这种艺术变革。中国古代绘画逐渐自觉地摆脱了长期以来附庸的地位,人们逐步意识到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其自身的“本体”。谢赫是凭借自身深厚的绘画艺术实践经验来总结“气韵生动”等绘画美学规律的。姚最(535?~602?)认为谢赫的绘画艺术特点是,“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需一览,便工操笔。点刷精神,意存形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丽
3、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时竞新。别体细微,多从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尽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已来,象人为最。”(参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七)而当时的西方是拜占庭镶嵌画艺术最发达的阶段,最著名的正是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主祭坛上方的镶嵌画《荣耀基督》,以及两边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画中的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所有的人物既没有动作,也没有变化,时间与空间也由此被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谢赫提出的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和鉴赏
4、品评的重要准则。“六法”所涉及的美学和艺术创作问题,在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等艺术理论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随着绘画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以及绘画艺术理论的深入探讨,终于形成了谢赫“六法”这个具有一定系统化和形态化的绘画艺术理论体系。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的《画品》就是以“六法”为艺术批评标准,衡量和评价了三国至梁27位画家,并根据他的各自的艺术水准分为六品。在西方,比谢赫早一个多世纪的圣奥古斯丁(350~430),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他认为整一和谐是上帝创造的,美的根
5、源在神,艺术对象是上帝。一件(世俗)艺术品的本身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那种特殊虚构等。绘画“六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气韵生动”是总的要求和最高目标,其它五点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当代学者陈望衡先生认为,“六法”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品画的美学标准。历史上,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对谢赫“六法”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谢赫“六法”为“千载不易”;当代美学家叶朗先生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气”是‘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谈‘气”者很多。《广雅释言》:“
6、风,气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皆谓“风”就是“气”。言风有风气,言气有气势。风也好,气也好,它们都指含有一种刚正骨髁的力威,人伦鉴识中常和“骨”联系在一起。因之“气”、“风”、“骨”三字常是同义。孟子最早将“气”的观念由哲学引入审美领域。孟子的“养风”说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人固有的善性,以同“道”、“天,,相合,成为一种无所畏惧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所谓“浩然之气”,是指经伦理道德观念彻底渗透溶汇的情感意志,是个体道德自觉进入完全自由状态所生发的情感意志,它已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审美状态,是一种个体的人格精神美。“气”在魏晋至齐梁美学理
7、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哲学上看,汉代是“重气”的时代,把“气”视为天地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基。对于人而言,“气,,既是人肉体、自然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同时又和人的精神、智慧、贤愚、善恶等密切相关。魏晋以来的审美性人物品藻对“气,,的判断,则是一种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联的气质、神采之美的判断,是一种对内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断。或者说,人们在人物品藻的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本质对象化,把自己的生命感性形式作为美的感性形式,通过对气的生命化、精神化而把它作为人的自由的感性形式,从根本上抓住了美的感性形式;同时,又使这种东方美的感性形式紧紧地拥护着人的生命感。为什么在
8、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如此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