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58890
大小:62.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调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调查分析吕珂冯春秦强国(焦作市中心血站河南焦作4540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011-02【摘要】目的通过对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的分布调查,为木市无偿献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调查期间的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261名献血人员中,男性19344名,女性14917名;年龄20-50岁占总献血人数91.07%;无偿献血者构成以农民为主(占62.24%),城镇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其次;献血人群与职业和文化
2、程度存在显著关系;献血二次以上者相对较多,占56.09%。结论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招募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事业职工和学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群体,建立一支广覆盖的献血人群。【关键词】无偿献血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自1998年10月1H《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后,我市已做到100%临床用血来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工作开展至今,基木能够满足木地区的临床用血需求。但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进步,血液库存紧张的现象偶有发生。为了保障临床用血需要,促进无偿献血工作顺利持久地开展,对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情况调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木
3、文资料来源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焦作市无偿献血登记的原始记录,共计34261人,年龄18-55周岁。1.2方法将献血者分别按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类,依照各类人群所占献血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2结果(表1)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无偿献血年龄段以20-50岁最多,占91.07%。农民是献血的主体,城镇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其次,学生和军人在献血中所占比例较小。初中以上学历的献血者所占比例较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较少。二次以上献血的人群相对较多。3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
4、我市献血者男性多于女性,考虑这与女性身体的生理因素有关,如处于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等。无偿献血者年龄差异显著,以20-50岁居多,50岁以后献血者明显较少,考虑与他们年龄大、生理机能减退有关,不排除部分老年人传统观念较强、担心献血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因素。通过调査焦作市无偿献血人群分布显示,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自愿参与到无偿献血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初中以上学历人群是献血的主体,占97.97%。无偿献血者的人数与职业存在显著联系,职业分布从高到低:农民、城镇居民(包括个体)企事业职工、学生、军人等。考虑军人献血比例低与其职业的特殊性有关,如需要应对各种战备任务及参加军
5、事训练等,也可能与苏有独立的献血途径有关。学生献血者较少,不排除与苏学业繁忙及社会交往认知奋限奋关,说明我们尚需继续加人无偿献血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并冇相应的政策鼓动及利用教师带头,如把无偿献血作为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部分。农民和二次以上献血的人群相对较多,说明我市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比较到位,无偿献血不再是偶然性的热情或冲动性的行为,“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通过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献血过程中加强情感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轻松愉快的献血氛围等,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奋很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我市无偿献血宣传工作保持较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企事业职工
6、和高校学生的宣传工作有一定的开发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宣传等媒体作用,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招募工作;(2)定期开展流动献血车到学校宣传血液生理知识及无偿献血相关知识;(3)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操作水平,改善工作环境;(4)发展鼓励无偿献血志愿者,通过宣传其亲身献血经历带动更多的人参加献血;(5)探索、建立无偿献血激励政策,充分体现“一人献血,全家受益,利己利人”的好处。对于高校学生,其文化程度较高,适应能力好,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强,除宣传他们作为固定的献血者外,应急状态应是最可靠的储备人群。只要加大
7、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制定招募策略,相信我市的无偿献血事业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的。表12010年焦作市献血人数分布情况n(%)参考文献[1】颜香云,林宝莲.台州市街头无偿献血现状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3):188-189.[2】陈云光.农村居民无偿献血者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54-56.[3】冯成雯.2007-2009年重庆市荣昌县无偿献血情况分析.重庆医学,2010,39(14):1906-190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