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ID:21157667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_第1页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_第2页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苏展彭明江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目的:浅析彭子益“养津去湿”理论,明确其临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圆运动古中医学》中提出了“用养津药去湿”的分析,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湿的论治,得出养津去湿的依据及重要性;结果:《内经》、《伤寒》均得出湿邪难治,而去湿未养津或为其难治之因;结论:养津去湿在理论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践希望各位中医临床的同仁一起验证。关键词:养津去湿;《内经》;《伤寒杂病论》:R743.33:A:1671-5837(2015)25-0176-011湿

2、的概念彭氏认为“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风为木气,湿为土气,寒为水气,皆不可伤”,“土气偏见,则病湿”,“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1]上述理论将湿分为了湿气与湿邪,最开始的“湿”是具有濡养作用津液,而后面的“湿”是脾胃运化水液异常而生成的病理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湿邪,所以湿邪与津液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早在《内经》里就有提及上诉两种“湿”的区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兼之,火以温之[2]。”在人体则说的是具有润养作用的湿气,也就是正常的津液;《内经·阴阳应

3、象大论》又说:“湿胜则濡泻”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则说的是湿邪。2养津去湿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首先,从上诉得出,脾胃运化水液功能的异常,即可产生湿邪。而脾胃对津液的运化一方面是将津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起濡润作用,另一方面是将产生的湿邪排出体外。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正常津液不能起到良好濡养作用,反而直接生成湿邪,故湿邪增加而津液减少则为湿病病机之一(现在临床常有的阴虚夹湿证)。再者,除湿的方法主要是辛开、苦降、燥湿、芳化、温化、淡渗[3]等等,其作用脏腑主要在脾,而脾属土,土盛则水负;其作用在肺、肾的就

4、明确了,发汗、利小便本就是人体“津液”的外泄。这也说明了除湿的原则:注意勿伤津液。历来湿病难治,描述其治如剥茧抽丝。在彭氏看来,“湿(这里的湿是湿邪)在人身,如物受潮湿,是满布的,是侵透肉质的。”而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风湿俱去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4]以及《伤寒论》中“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5]都说明了湿邪难去,津液易伤的道理,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有诸多治湿不效的临床案例

5、。圆运动这样说的:“因津液即是湿气,湿气即是津液,去湿必须养津,而后湿去。湿气之去,全要气行,津伤则气不行,湿气故不能去也。”以我个人为例,我因湿重(大便稀,苔滑齿痕,脉滑明显)而多次运用茯苓、白术、半夏等除湿燥湿之品,效不显,而采用三仁汤合三豆饮(分别为黄豆、黑豆、绿豆,共奏健脾养津之效)后,大便质地好转,脉象改善明显,可见养津去湿的重要性。如若除湿不注意养津,不仅会出现一系列阴液不足的表现,而且因阴液不足以敛藏阳气,而致阳气相对偏亢,出现阴虚燥热,久之则阳亦不足,甚至因阴液不足以敛藏阳气,出现阳气亡脱。3小结现今中医

6、治湿之法以化湿、燥湿、利湿等等为主,鲜有强调顾护津液的重要性,而彭子益以“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拓宽了我们对湿的病机的认识,为我们临床治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