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42450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浅谈影视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影视媒介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个艺术门类的交融成为了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今天。当我们驻足于公共艺术作品时,会发现公共艺术作品早已不是仅由壁画和雕塑组成的艺术形式。教化、膜拜也不再是创作的唯一目的。在众多新的表现形式中,影视媒介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语言,同时也契合了公共艺术走向艺术化和公共化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公共艺术;影视媒介;综合运用;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所在时代的一面镜子,是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载体。公
2、共艺术亦是如此,它自诞生之日便与城市的进化、公共观念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公共艺术广义上是指公共空间中的一切以艺术的形式或以艺术的名义存在的事物,包括雕塑、壁画、建筑、装置、地景、广告、综合性的场景空间设计等。公共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被置于公共空间或公共语境之中,基于公共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的不断开拓、公共性的日益加强,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媒介变革都使得现代公共艺术不再只是向历史的英雄人物致敬的纪念碑,也不只是画家由架上到架下的媒介转化。现代公共艺术已成为以城市公共空间
3、、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当代,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寓化居住环境及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人际冷漠,加速了人类观念表达和精神沟通的需求。由此,公共艺术的新语境应运而生,“共同享有”“共同协作”“民主参与”必然成为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源泉。这些因素都预示着公共艺术将向着更高的要求迈进,它必然走向生活、走向大众、走向多元。 而对于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媒介运用的多样
4、化为公共艺术的多元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公共艺术的丰富多彩的面貌。科技的飞跃给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拓展,光电技术创生的新的艺术媒介之一——影像媒介,如今已发展成为新型的艺术门类,并成为大众艺术最突出的代表。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体验和空间、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成为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样式。影视艺术如今不只追求着单纯的技术革新,而且同时完成着艺术性的不断超越。影视的展现也不再满足于电影院、电视机,它要跳出家庭的橱柜、影院的围墙,参与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在公共空间展示它的独特魅力。公共空
5、间如今作为迅速扩散信息、传播文化知识和人们联络感情的舞台;而影视艺术作为新的表现手段,正契合着公共艺术走向艺术化和公共化相融合的时代精神。 影视媒介运用到公共艺术中,对公共艺术产生了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影视媒介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新材料 材料的综合运用是公共艺术作品的一大特点,通过最优的材料组合来完善视觉的呈现,从而满足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影视媒介有别于公共艺术的传统材料。首先,它不是材料物理性质和质感的再创造,而是以数字化、图像化的特征嫁接到公共艺术作品之中。其次,影
6、视媒介有别于传统材料的表现方式,它在视觉平面上实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扩展。再次,声音是影视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的双重呈现是影视媒介在现代公共艺术中运用的一大壮举。 2. 影视媒介为公共艺术创造了新的审美方式 审美是人类进行艺术活动的必然状态,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在审美体验中,人的主观意识同客体的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传统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达大都是“间接的”“隐晦的”,欣赏者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思考能力,才能解构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当代,人类的审美也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以
7、及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而出现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公共艺术可以通过影像媒介向欣赏者“直接的”“直白的”表达意图,用直白的图像和声音使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得到外化,为人们提供了对艺术作品的新的理解方式。 3. 影视媒介强化了公共艺术的时效性 如今人类生活已经走进了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同样受到了这一时代特征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季节、重大节日、事件而创作的短期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公共艺术的时效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员其时效性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
8、影视媒介强化了短期公共艺术作品的时效性,能够更加即时地、充分地发掘主题、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造成一定的影响。信息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公共艺术作品不但具有了普遍的审美意义,同时还肩负起了提供信息、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 4. 影视媒介实现了欣赏者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 随着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X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媒介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可视可听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人与影像的数字化交互。面对公共艺术,欣赏者不再只是驻足观赏,而是可以借助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