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G633.7:A: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者陆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课题实践,体会到要把问题设计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置试探性的问题,这样可
2、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原有经验的结合,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置过度性问题,能承上启下,过度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问题,不仅使学生解出出正确答案,还要知道答案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对规律和概念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的梯度则是是学生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声音的产
3、生与传播》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我们现在就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件,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的实验,同时积极的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驱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二、运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
4、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传授知识应该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知识主要是起载体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见得在走上社会后就都能用上,更何况现代人类的知识发展迅速,在学校求学阶段想要掌握人类全部的知识已经不可能。即使在学校学得了最新知识,这种知识也会很快地老化,不起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
5、成学习的动机。例如,学生在学习了《汽化和液化》一节后,我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每位同学对着手心“吹气”和“哈气”,体验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做了之后,感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吹气”时感到凉,“哈气”时感到热。心中产生疑惑,这是为什么?接着让学生一组连续“吹气”,另一组连续“哈气”,比较两组学生的手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注意到“哈气”的手上有水珠出现,“吹气”的手上却没有。紧跟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吹气”和“哈气”时手上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哈气”时手上的水珠从何来?学生思考后很快知道,“吹气”加快了手上水分的蒸发,蒸发时吸热造成的;“哈气”是哈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形成小水珠。在老师
6、的启发下学生举了很多汽化和液化的例子并充分认识到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学习不断深入。所以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易操作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究性实验,对教学会更有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组织教学,挖掘教学中问题的艺术性,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怎样设计物理教学问题,才
7、能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我认为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要做到准确把握,把握的原则是,一是物理课程的标准(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及认知规律。在把握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精心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