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38667
大小:59.0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设计是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着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要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和欲望,然后去探索、寻找答案,以达到对知识的了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此浅析如下:第一、类比分析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文章的思
2、想或是内容,而是学生思维中众多信息之间的如何联系和表达的问题。往往表现在可以具体地分析说明各个方面,但却不能把握问题的“质”。例如:《最后一片叶子》中,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贝尔门看上去是这么一个古怪的老头儿:外表丑陋、事业无成、生活窘迫,脾气暴躁又酗酒等等。然而却不能理解,就因为贝尔门用生命画出了一幅杰作,"善良真诚、不求回报”就是他的主导性格。事实上他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于是我提问:有过激行为的人是不是都一定是精神失常或者说是精神
3、病患者呢?回答为是,接着我又问: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呢?于是我带领大家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心态等等,同样的表现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心理或者感情,也就是同样的表象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本质。最后我回到问题:看起来如此怪的一个老头可不可能是善良的呢?通过生活中同类现象的比较分析,同学们理解了事实上贝尔门之所以酗酒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他之所以瞧不起别人的温情正是他敏感的表现,不希望被人同情,接下去就引入了对当时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了解和分析。第二、情境体验法。语文教学并非简
4、简单单地作为工具、一种技术似的去传授,而应该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和享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必然要在学生能够融入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也就是说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才能获得美的享受。例如《琵琶行》中学生对诗人在不知道琵琶女的遭遇之前便已经听出了声中之情而感到不解,学生认为诗人可能只是听出了曲中的悲凉之感,不一定知道她的真实情感,也就称不上“知音”。我设计提问:一、我设计了一个自己受很大委屈的情节,问学生有何感受?二、朗诵了一首比较低调
5、、凄凉的诗,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对于作者有什么想象或者是联想?三、此时自己的情绪中有没有对于作者的同情?四、作者是被贬,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被国家所抛弃,那么琵琶女会不会也可能被抛弃“不得志”的呢?如此学生理解了,正是因为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听懂了琵琶曲中的无限情思,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而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第三、假设反推法。我们所学的有些作品中,因为时代、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以有很多的作品中所隐含的信息学生并不理解,所以
6、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作品。那么我试着运用假设反推法,使得理解不成立的,那么返回来思考作者的意图,自己去探索、理解,那么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味。例如《祝福》一文中,提到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只是很熟悉罢了。提到祥林嫂之死,尽管学生也明白她确实活不下去了,但由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是因为社会的根源,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每一个人的毒害,祥林嫂才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是需要技巧的。我设计的问题:一、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了以后,她能不能不改嫁?二、祥林嫂第二个
7、丈夫和儿子死了以后,又有一家很好的人家她能不能再改嫁?三、她能不能不去捐门槛?四、如果告诉她世上没有鬼神,她可不可能不会那么快就死了?五、古代女子的地位知多少?学生总会无意识地拿现在的女子与古代女子去作对比,慢慢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质的区别,那么也就明白了在当时那个社会很多人的可怜、可悲、无可奈何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根源。比较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使得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活动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分析促进学生再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使他们的学习活动真正融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