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ID:21093841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9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_第1页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_第2页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_第3页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_第4页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有教无类》,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子曰:”‘有教无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欢迎参考~  《有教无类》原文与译文  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2、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

3、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

4、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

5、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

6、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

7、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ǔ,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8、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