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79818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一百多年来,它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农村民俗活动这个百花草园的一朵奇葩,深为村民所喜爱。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枫坡村古属黄亭驿,为“四省通衢”商阜的要冲。当年陆游任冲佑观主持,夜宿黄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亭夜雨》“未到名山梦己新,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似为游人洗俗尘。”相传,受往来商贾的影响,枫坡村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思耕作,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
2、趁机作祟,烧毁庄稼、山林,噬虐乡里。当地极有威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日:欲除灾难,惟用火攻,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邱振焰,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百盏花灯,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从以上记载推断枫坡村拔烛桥起源应不晚于清成年间。 从那时起,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一百多年沿续至今。 为告诫村民切莫忘记教训,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规定:以后每年春节聚会,商讨拔烛桥
3、活动事宜,凡盖房、添丁者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瘴气、妖火驱走了,赌博恶习刹住了,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长短任意,越长越好,每个架子上安有二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燃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拔烛桥”由此得名。主要器具有:高照灯、烛擎灯、天鹅灯、蜈蚣灯、斧头灯、关公灯、八角锤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1.出海:走在最前者高举龙
4、头,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2.翻鳞:烛桥高低起伏,曲线翻转,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3.盘龙:舞龙头者高举龙头,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寓意了团结就是力量。 4.游龙:烛桥队伍形成“s”形,似从水上游来的火龙,烛桥两头互相拉扯,呐喊,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5.扯龙:烛桥两边相互对拔,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寓意相互礼让。 6.抢珠:烛桥尾部随着龙头的摆动,告诉乡人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7.圆场:烛桥围成螺旋状,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最为壮观要数
5、正月十五晚的表演,那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菩萨、花灯开道,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每经一户人家,主人便合家相迎,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时而飞奔,时而盘旋,时而翻滚,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鞭炮齐鸣,焰火齐放。鞭炮声、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汇成的交响曲响彻广漠的田野。活动从晚上七点开始,直到凌晨二、三点结束。 拔烛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世界举重冠军陈晓敏、危启声,羽毛球冠军关宇红都十分喜爱拔烛桥运动,参加了拔烛桥表演,近年来,通过艺术加工搬上将拔烛桥舞台,赴福州、广州、北京以
6、及遗产节上演出,并在央视五套《奥运城市行》栏目中播出,拔烛桥走出了乡村,走向了全国。 拔烛桥激发了爱乡之情。在枫坡村,不管离家是近是远,不论是工是农,是官是贾,拔烛桥的那天都将回到家里,手巧者制作器具,雕龙画凤;笨拙者整理场地,洗洗刷刷,融入拔烛桥的队伍中,以参加拔烛桥为荣,以是枫坡人为荣。 拔烛桥丰富了乡村生活。拔烛桥属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活动时全村出动,壮年拔烛桥,儿童举花灯,老人打锣鼓。留守家里的妇女、老人们备香、纸、鞭炮,迎接拔烛桥队伍的到来。整个春节欢乐祥和,热热闹闹。 拔烛桥构建了和谐文化。枫坡村有邱、徐、王、李四姓,平常虽偶
7、有龃龉,但总能从“扯龙”中得到启迪,拔烛桥成为连接各族间的纽带和桥梁,几十年来无赌博、无斗殴、无争讼,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今天的拔烛桥早已摒弃了当年除妖降魔、消灾降福的功能,成为人们对村闾息讼纷争、和睦邻里的追求,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