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

ID:21079457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创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19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和欧洲的物质和经济事实是根源和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产业革命----生产力巨大飞跃——产业革命席卷欧洲——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3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古典经济学家:英国大卫·李嘉图、法国西斯蒙第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

2、格斯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是必要条件。同马、恩毕生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5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1)1841博士论文——唯心主义2)1842《莱茵报》工作期间现实问题的冲击3)与奥格斯堡《总汇报》的论战4)1843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5)1843年巴黎《德法年鉴》转变完成6)尚未成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圣神家族》接近唯物史观科学体系8)形成标志:1845《提纲》、《形态》6《尔巴哈提纲》的主要内容?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一、五)一,揭露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把它首先看作是实践的、改造的对象的错误观点。二,指出被旧

3、唯物主义忽视的意识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无力彻底粉碎唯心主义。三,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看法四揭示了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二)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

4、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揭露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根源(三、四、八)旧唯物主义主义者由于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揭露了他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4)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六、七)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

5、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5)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九、十、十一)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

6、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唯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1)唯物史观使马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2)唯物史观为马政经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3)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8请分析以下这段话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参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革)经济基础是物质基础,上

7、层建筑是思想政治条件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两对矛盾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