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

ID:21052226

大小:80.5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9

上传者:U-991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_第1页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_第2页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_第3页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_第4页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摘要对汉中稻区稻管蓟马的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发生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以为当地稻管蓟马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稻管蓟马;危害特征;防治措施;陕西汉中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124-01稻管蓟马又称禾谷蓟马(学名Haplothripsaculeatus;gracethrips,ricethrips),广泛寄生于禾谷类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在全国大部分稻区均有发生,为南方稻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汉中稻区2003年首次发现稻管蓟马危害,城固县2007年在文川镇文西村一组水稻上发现稻管蓟马,随后稻管蓟马在城固县文川、龙头、崔家山、柳林、沙河营、五郎等镇呈点片状发生,属水稻生产上新发现的偶发性害虫[1]。一般发生田块水稻减产20%〜40%,发生严重田块水稻减产50%〜60%,甚至导致全田绝收。2000年后稻管蓟马在城固、汉台、勉县、南郑、洋县等县普遍发生,且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逐渐上升成为汉中稻区常发性主要害虫,其孤雌生殖性、危害隐蔽性、发生偶然性是预测预警及精准防治的最大困难。1危害特征及识别方法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杨花期,危害花器和穗粒,引起籽粒不实。发生早而严重的田块,植株枯心不能正常抽穗,生育期明显推迟。颍壳变为褐色,不能闭合,扭曲畸形,空粒不实;发生迟的田块,大多数株高正常,颖壳不闭合,穗粒扭曲畸形,不能结实。严重时稻穗不能正常抽出,引起籽粒不实。由于受害植株表现症状与病害相似,加之稻管蓟马虫体微小难以发现,因此有些群众误以为是水稻病害或以为是种子质量问题所致。8月中旬至水稻收获前,采集受害稻穗,在白纸上抖动,将跌落物收集后,可见稻管蓟马成虫;有时剥开剑叶叶鞘,亦能发现稻管蓟马成虫。为准确识别,可进一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确认虫体[2-3]。2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2.1形态特征 稻管蓟马属缨翅目管蓟马科害虫。成虫体长1.5〜 1.8mm,黑褐色,头长方形,刺吸式口器,前翅透明,腹末呈管状,触角8节(稻蓟马触角7节),若虫同成虫体形相似。2.2生活习性据近年来调查研究,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水稻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危害,但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数量少,危害轻,且主要以稻蓟马发生危害为主。水稻前期叶片常出现灰白色斑点或失绿、叶尖卷枯等症状是由稻蓟马发生危害所致,而非稻管蓟马所致。稻管蓟马在汉中稻区多发生在水稻扬花期,成虫习性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在颍花内取食、产卵繁殖,使被害稻穗出现不结实、颍壳畸形、不闭合。成虫强烈趋花,若虫取食水稻繁殖器官对其发育有利。2.3生活史据资料报道,稻管蓟马1年发生8代左右,以成虫在稻茬、落叶及杂草中越冬,早春危害小麦,以后转入水稻,常成对或3〜5只成虫栖息于叶片基部叶耳处,卵多产于叶片卷尖处。若虫和蛹多潜伏于卷叶内,成虫稍受惊即飞散。雌成虫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极难见到雄虫。成虫产卵于颍壳或穗轴凹陷处,孵化后在穗上取PS危害花蕊及谷粒,扬花盛 期出现虫量高峰。卵期4〜6d,1〜2龄若虫7〜12d, 3〜5龄若虫(即预蛹、前蛹和蛹)3〜6d,雌成虫存活期34〜71d。每雌虫产卵15〜20粒。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对若虫发育有利。成虫强烈趋花,一旦植物开花,成虫立即飞集于穗花上活动,当花谢后又迅速迁到其他开花植株或另一种开花植物。成虫在复穗状花序植物(如小麦)的产卵量似多于圆锥花序植物(如水稻)。3发生特点具体包括:①发生世代。汉中稻区年发生8〜10代,繁殖快,世代多。②越冬虫源。该虫具有虫体小、繁殖快、危害大、识别难四大特点。成虫在稻桩、落叶及杂草中越冬,开春危害小麦,以后转入水稻。③寄主作物。广泛寄主于水稻、小麦、玉米、稗草、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禾本科杂草等。④发生时期。在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杨花期大量发生,危害花器和穗粒,造成颖壳不闭合、穗粒畸形、不能结实。严重时稻穗不能正常抽出,引起籽粒不实[4]。4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制定防控预案,准确识别稻管蓟马,落实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把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汉中稻区稻管蓟马防控的重要对策。 4.1农业防治冬春季清除田边杂草,特别是秧田附近的游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等越冬寄主,降低虫源基数;调整水稻种植结构,同一品种、同一类型田应集中种植,改变插花种植现象;受害水稻生长势弱,增施肥料可使水稻迅速恢复生长,培育和移栽壮秧,增强抗性,减少损失。4.2生物防治施药时注意保护稻田蜘蛛,维持蜘蛛种群数量,保持生态平衡,发挥天敌作用。4.3化学防治4.3.1防治时期。在秧田期拔秧前3d,结合施“送嫁药肥”用杀虫剂在本田防治1次;插秧后1周结合防治二化螟,兼治1次大田稻管蓟马;水稻生长中后期是防治重点,视发生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一般对未发生过的田块,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7月中下旬)预防1次;对上年发生轻的田块,宜防治2次,分别在7月中旬和下旬各防治1次;对历年来发生严重的区域要防治3次,分别在7月上旬、中旬和下旬各防治1次[2-4]。4.3.2防治药剂。选用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或25%噻虫嗉水分散粒剂60g/hm2,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g/hm2,或35%毗?杀丹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4.3.3关键施药技术。一是选用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虫剂。由于稻管蓟马虫体微小,活泼善飞,用药时最好集中连片防治,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喷药时从田四周向中间包围式喷雾,防止其迁移到未施药田块。二是高温季节施药应避开高温时段。夏季7—8月属局温季节,应避开中午局温时段。应在10:00前和16:00以后喷药,喷药后4h遇雨,应补喷。三是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选用的农药品种要标靶性强,用药量要准确,不能任意加大和减少用药量。轮换交替用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水稻的1个生长周期,1种农药只允许使用1次。四是对水量要足。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片宽大,植株茂密,对水量应在750〜900kg/hm2才能满足全田均匀喷雾,同时在喷雾时注意兼顾水稻中下部叶片。5参考文献[1]张文明.水稻[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2014:147-149.[2]刘涛,马殊.稻蓟马和稻管蓟马的发生与防治 [J].汉中科技,2014(4):33-34.[1]张清河,王胜华,丁义坤.稻管蓟马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8):37.[2]王志勇.稻管蓟马对柑桔的为害观察与防治[J]浙江柑桔,1992(1):4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