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ID:26680593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_第1页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_第2页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_第3页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_第4页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_第5页
资源描述:

《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作者:侍爱邦蔡长庚李霞银曹方元仇学平仇广灿丁大见  摘要:由于水稻免耕、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蔓延迅速,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危害及发生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清洁种源、人工拔除、巧用药剂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草稻;发生特点;危害;发生原因;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盐城地区发生蔓延迅速,部分地区、局部田块已成为仅次于稗草和千金子的稻田第三大恶性杂草,严重影响了水

2、稻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杂草稻是近几年盐城地区稻田新发现的一种新型杂草,有不少农民将它称之为“杂稻、野稻、红米稻”。又因其似草非草、似稻非稻,使人们难以识别,更给防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2]。为有效地控制稻田杂草稻的危害,现针对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切断种源、形态去杂、人工拔除、巧用药剂”的综合防除技术。  1杂草稻的发生特点  1.1形态特征  苗期杂草稻出叶快,分蘖多。拔节后,杂草稻植株生长迅速,株高明显高出常规粳稻品种,叶片较长、宽,叶色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察,杂草

3、稻株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种稍高或相仿,分蘖成穗多,抽穗期早5~7d,上部3张功能叶均比常规粳稻长且宽,功能叶衰老速度快。田间直观印象是叶片宽,叶色淡,繁茂性好,长势类似杂交籼稻。杂草稻的茎秆以绿色为主,有部分呈紫红色,少部分杂草稻出现分离现象,植株有高有矮,穗型有大有小,也出现了大青棵[3-4]。杂草稻穗型较大,每穗粒数较多,弯穗型,稻粒细而长,有芒,千粒重较低,灌浆速度快,落粒性极强,边成熟边落粒。谷粒黄色或黄褐色,糙米(种皮)呈棕红色或玛瑙色,米质适口性差。据调查,杂草稻平均穗长21.94cm,比常规

4、粳稻长7.66cm,每穗总粒数平均为153.9粒,比常规粳稻多50.25粒,千粒重为22.83g,比常规粳稻低3.64g,落粒率73.7%~96.5%,比常规粳稻高56.36%。  1.2田间分布特点  杂草稻田间表现为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由于杂草稻落粒性极强,一进入成熟期即开始落粒,同时其生育期又早于伴生的常规粳稻,在常规粳稻成熟收获时,杂草稻种子大多数已掉入土中,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因此翌年杂草稻的发生表现为簇生性,田间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初发生田块较明显,严重发生田块则覆盖全田。在移栽田块,杂

5、草稻多数在地势较高、不易淹水的地方,且杂草稻不在移栽行(穴)内。而由种子质量引起的杂草稻,则杂株田间分布较均匀,杂株在移栽行(穴)内。  1.3不同水稻耕作方式下的发生率  杂草稻的发生率与农田耕作方式和水稻栽培方式有较大的关系,杂草稻的发生趋势是免(少)耕田>耕翻田,麦套稻>直播稻>抛秧稻>移栽稻。据孙敬东等[5]调查,其中麦田套播稻田杂草稻发生率平均为59.8%,直播稻为34.5%,抛栽稻田为5.6%,移栽稻田为2.2%。而且多年麦套稻田或直播田重于1~2年的麦套稻或直播田

6、。  2危害  由于杂草稻前期生长旺盛、繁茂性强且早熟,在稻田与栽培稻争光、争肥、争空间,抑制了常规粳稻的生长发育,当田间杂草稻发生占40%时,水稻成熟期就基本上被杂草稻覆盖,无目标产量的形成;加上杂草稻极易落粒,产量收成很低;部分未落粒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一起收获,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6-7]。据报道,黑龙江省仅稆生稻一项因品质下降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达3亿~4亿元;由于其具备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数高等杂草特性,生育繁殖已脱离劳作控制范围,一旦发生,将危害多年,尤其

7、在直播稻田和不翻耕套播稻田,杂草稻数量成倍上升,危害日益严重。3发生原因  杂草稻早熟易落粒,成熟时种子落入田中,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苗,这样年复一年,繁殖蔓延。但杂草稻迅速蔓延的原因,仍然与近年来栽培技术体系的改革是分不开的。随着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土壤耕翻次数明显减少,耕翻深度也越来越浅,使掉落在田间的极少量种子能够生存繁衍;而麦套稻田和直播稻田则给常规粳稻和杂草稻提供了同样的适宜环境,使杂草稻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而跨区机械作业和种子调运过程中混入的极少量杂草稻种子,是杂草稻远距离传

8、播的主要途径。精耕细作的移栽稻田,通过耕翻、耘田、人工除草,使上年落入田间的杂草稻种子多数被翻埋入深层,加之移栽后建立的浅水层,不利于杂草稻种子发芽,因此其成苗率很低,即使有少量成苗的也被农民在田间管理时拔除。  4杂草稻的防控措施  4.1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是消除杂草稻危害的关键措施[8]。一是改变稻作方式。对已有杂草稻发生的麦套稻、直播稻田,应及时改用抛栽稻、移栽稻或机插稻等栽培方式,利用栽后建立的浅水层,控制杂草稻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