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37386
大小:5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9
《浅谈控制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控制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介绍大龙溪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包括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原因、控制措施及安全保证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控制钻孔桩钢筋笼上浮 Abstract:thispaperpresentsthebridgestreamboredpileconstruction,includingboredpilesreinforcingcageup-floatingreason,controlmeasuresandsecurityguaranteestheconstructionmethod. Key高速铁路,我公司承建云南段站前7标段土建任务,大龙溪
2、货车左联络线大桥(以下简称大龙溪大桥)全长470.8m,位于半径R=800m的左偏曲线上,设计为单线有砟轨道,设计时速为120km/h。该桥采用挖、钻孔灌注桩接承台基础,其中3#墩~7#墩,9#墩、10#墩、11#墩、13#墩、14#台为直径1.25m钻孔灌注桩39根。 二、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状况 大龙溪桥处于山谷之中沿河而走,地下水比较旺盛,平凡出现砂层及淤泥层,在钻孔过程中经常偏钻。在混凝土灌注中屡次出现钢筋笼上浮情况,在3号墩4号桩混凝土灌注中,钢筋笼上浮严重,项目部立即发出整改通知,对其重新钻孔灌注,要求不能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
3、成本可控。 三、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施工控制 大龙溪大桥钻孔灌注桩采用冲击钻成孔,设计桩径1.25米,设计桩长最长29米,最短8.5米,桩基为通长钢筋笼配筋;以此桥3号墩为第一个开始施工,设计桩长为16米,5根桩。 地质情况,以粉质黏土、泥岩为主,夹杂沙层及淤泥层;钻孔作业人员从事钻孔作业多年,钻孔经验丰富;搅拌站距离较远,砼从开盘至现场需45分钟。 3#墩钻孔灌注桩灌注时出现了浮笼,其基本浮笼情况如下表: 3#墩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情况 桩基编号设计桩长(m)上浮高度(m)备注 3-1160.13现场处理 3-2160 3-3160
4、 3-4160.55返工处理 3-5160 针对钢筋笼浮笼屡次发生的现状,项目部组织相关人员开会讨论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3.1分析因原 1、钻孔超钻致钢筋笼悬空增多:钻孔桩钢筋笼底原设计距孔底10cm,钻孔过程中有超钻现象,一旦存在钻孔桩超钻太大时,导管在灌注混凝土时会伸入至钢筋笼底部,混凝土从钢筋笼底端向上返,由于混凝土密度较高,容重较大,很容易托起钢筋笼,对钢筋笼上浮有一定影响。 2、导管埋深过大:混凝土面接近和初入钢筋骨架时,导管口处于钢筋笼底口0.2m~0.5m处;钢筋笼底部不断受到灌注混凝土的冲击,给上部的混凝土产生向上的顶推力
5、,而上部的混凝土由于浇筑时间早,与钢筋产生力,再灌注第2车混凝土时,导管口位置不变,导致钢筋笼底受到冲击力持续不断、握裹钢筋笼的混凝土增多,进而导致钢筋笼上浮系数增大,对钢筋笼上浮影响较大。 3、防浮补救措施欠缺:作业人员无任何防浮措施,并且无钢筋标杆,在严重浮笼发生时,没有及时发现,当发现后,没有有效措施遏制浮笼,其图如下: 4、混凝土灌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经常发生间隔,间隔最长时间1.5小时,影响了混凝土灌注的连续性;作业人员一味追求速度,灌注混凝土速度过快,引起混凝土对钢筋笼的冲力瞬间增大,引起上浮,对钢筋笼上浮影响较大。 3.2制定控制措
6、施 1、钻孔超钻致钢筋笼悬空:发生超钻形成如下图 存在超钻时,导管在灌孔时会伸入至钢筋笼底部,混凝土从导管底端向上返,由于其密度较高,容重较大,很容易托起钢筋笼。经分析,只要超钻在允许范围内,该情况就可以完全避免,因此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上明确规定超钻范围最大为20cm。 2、导管埋深过大 导管埋深过大时,钢筋笼底部不断受到灌注混凝土的冲击,给上部的混凝土产生向上的顶推力,而上部的混凝土由于浇筑时间早,与钢筋产生握裹力,从而带动钢筋笼一起上浮。 因此合理的埋管深度至关重要,混凝土面接近和初入钢筋骨架时,导管口处于钢筋笼底口0.2m~0.5m处;
7、技术人员对导管长度及混凝土面要测量准确,正确指导作业人员拆除导管。配导管时顶管应适当配制0.5m、1m管节,以备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有小量上浮拆除导管减少导管埋深。 3、防浮补救措施欠缺 在钢筋笼加强筋上焊接钢管,钢管末端焊接在护筒上;钢筋笼主筋顶端焊接钢筋伸出泥浆作为浮标; 4、混凝土灌注 混凝土灌注时上反力对钢筋笼的携带力(F)可按照下式计算: F=Crcsv2/2g 其中:g—重力加速度(m/s2);rc—混凝土容重(N/m3);s—钢筋笼正面积(m2);v—混凝土上返速度(m/s);C—阻力系数(与笼构造,钢筋表面性质有关)。 由上式
8、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固定配合比的混凝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