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柳俗

我国古代的柳俗

ID:21036047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9

我国古代的柳俗_第1页
我国古代的柳俗_第2页
我国古代的柳俗_第3页
我国古代的柳俗_第4页
我国古代的柳俗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的柳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古代的柳俗我国古代的柳俗李学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风情万种的柳树,古往今来,不知撩逗了人们多少绵绵的情思。    一、折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折柳送别,这一民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忆秦娥》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词中的“灞陵”即西安城东灞桥所在地。灞桥架于灞水之上,桥的两岸遍种柳树。程大昌《雍录》载:“汉

2、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于是,折柳送别的风气由此流传开来。    折柳送别之风盛行于唐代。翻开唐代文学作品,有关“折柳”的书证,俯拾即是。如韩翃《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春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杨柳枝》:“杨柳枝,方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3、   唐代以后,经历了五十十国长达50多年的动乱,折柳送别之风渐衰,但在一些诗词中仍不难见到它的踪影。如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往斜晖。”    延至明代,折柳送别的习俗,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明代杨慎《折杨柳》:“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别离河上还江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本来象征深情的

4、柳枝,转眼间就被抛在桥边路边,折柳送别就只剩下一个习惯的礼节形式了。到了清代,折柳送别之风已经消失了。    按理说,送别的方式很多,为什么古人独独钟情于“折柳”呢?一是“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伤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人看来,离别是很悲伤的事。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别是容易见时难”,折柳赠别,挽留亲朋,以表达对亲朋刻骨铭心的思念。二是柳丝比喻情丝,寓依依不舍之情。《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古人眼里,杨柳多情。柳树尤

5、其是垂柳,枝条柔长,婀娜多姿,恰如绵绵不尽的情思。因此,送别时以柳相赠,吻合人们对亲朋难舍难分的心理。三是柳树容易成活,生命力顽强,赠柳寓随遇而安。清代褚人获《坚瓠广集》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面对即将远行的亲朋好友,赠柳祝福,祝他们像柳树一样随遇而安,好好地生活下去。    二、插柳    插柳以示“纪念”、“怀念”。相传此风俗起源于春秋时代。    晋献公儿子重耳为逃避后母骊姬的迫害,流亡国外十九年。

6、介子推为辅佐重耳复国饱受艰辛,立下不少功劳。有一次,重耳被围于魏,饥饿欲毙,介子推则从自己腿上割肉给他吃,重耳知道后十分感激。但重耳复国后,对所有辅佐他的大臣都犒赏了,惟独少了介子推。很多人为此抱不平。有人告诉介子推说:“主公有令:‘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但介子推没有争功讨赏,他不要俸禄,和母亲一起隐居在绵山。介子推这一举动,很得世人的钦佩和同情。有一天,有人在晋文公的宫门上挂了一封信,写道:”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

7、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晋文公看到后,自责忘记了介子推,于是派人去请他出山。但是介子推执意不就,并且避而不见使者。有人对晋文公说,介子推是孝子,如果烧山,他必然背母而出。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绵山烧光了,也未见介子推母子出来。晋文公派人去看,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参天枯柳一同烧死了。晋文公大哭一场,十分惋惜。为推崇介子推的品德,晋文公把他们母子安葬在绵山上,立庙纪念,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国禁止烟火,家家吃干粮、冷饭,喝冷水,以示纪念。于

8、是,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    当时,晋国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每逢清明,就攀折柳枝插在屋檐、门框之上以示纪念。后来,这种风俗为各地人民所接受。    三、戴柳    “戴柳”之俗起源于唐代,是流传较为广远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期间,正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季节,古人常到野外游玩或旅行。士人多在此时作“春郊驰马”之戏。宋人欧阳修在《阮郎归·踏青》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踏青”就是郊游,因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