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29772
大小:807.50 KB
页数:286页
时间:2018-10-17
《侵权责任法课件2016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侵权责任法(TortsLaw)2016年2月《侵权责任法》立法概况侵权责任法基本立法思想:补偿、预防、惩戒教科书一直都称“侵权行为法”,英美法称“侵权法”,日本称“不法行为法”,我国台湾地区最初借鉴日本称“不法行为法”,后来改称“侵权行为法”,德国也称“侵权行为法”为什么法工委别出心裁称“侵权责任法”?1.行为法强调任何行为人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后果负责,强调的是为自己行为负责(十九世纪侵权法重视责任自负)2.侵权法究竟是制裁法还是救济法?(现代侵权法更重视对受害人的救济)侵权责任法的历史沿革从复仇到赔偿从加害责任到过错责任现代侵权责任法的发展损害赔偿的社会化(风
2、险分担、公平责任)保护范围扩大化(权益泛化)损害后果规模化(大规模侵权,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多样化(直接、间接、推定:关联性)归责原则多元化(过错责任——过错推定、严格责任)过失的客观化(非心理状态而是客观标准:合理的注意)免责事由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意外事故、自助行为)侵权责任的形式多样化(侵权之债——精神性责任、惩罚性赔偿)对人格权的救济方式倍受关注(精神损害赔偿)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通过时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实施日期:2010年7月1日一、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
3、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二、法规及司法解释:1、《医疗事故处理办法》2、高法《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3、高法《关于审理名誉权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4、高法《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5、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侵权责任法的结构1.基本理论:侵权行为、责任构成(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责任形式2.一般侵权行为:过错侵害人身、财产权益3.特殊侵权行为:
4、职务侵权、产品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高度危险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物件损害责任4.侵权损害赔偿:赔偿规则、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第一篇:侵权行为第一章:侵权行为第二章: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侵权责任法的历史发展第一章:侵权行为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侵权行为的分类第三节:侵权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第一节: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侵权行为的概念侵权行为: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1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参见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第3款)何谓“
5、民事权益”?民事权益《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1款规定:民事权益,包括:人身权益: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财产权益: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股东诉讼制度)、继承权。(商业秘密的认定)侵权行为二、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1、是一种不法行为(法律事实和不法行为的区别)。2、是给他人的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3、一般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而实施的行为。(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主观有过错)4、行为的方式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直接或者间接,教唆帮助行为,替人责任替物责任5、是依法应当承担民
6、事责任的行为。一案例:侵害心里健康的行为的认定,精神惊吓的认定(针对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心里健康医疗费用不予支持)持续性,不确定性(损害后果不确定性)人民法院报,2004-06-27火葬场来车接活人案中国法院网2003-07-17死蛇吓同学玩笑酿悲剧,被告人赔偿损失遭车祸同伴惨死受刺激精神失常中国法院网2004-04认定更加严格。姑娘生性胆小被小火吓出精神分裂获赔两万五新华网2003-07-06(被害人自身原因是否是免责事由)客观化标准的认定:1受害人是否发生生理上的强烈反应,2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看一般人是否会因此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3个人状态是否足以遭受这种损害(心里承
7、受能力)二名誉权肖像权的合理使用和侵权:1可识别性的认定,2是否营利的认定(营利与否是否影响定性)3和名誉权的关系李海峰等诉叶集公安分局安徽电视台等侵犯名誉权肖像权纠纷案(构成侵权名誉权,不构成侵犯肖像权,提供新闻资料的谨慎注意义务倪培璐王颖诉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侵害名誉权纠纷案4合理使用新闻报道,集体肖像,执行公务,科研教学(群众演员诉电影厂案)5名誉侵权的认定:被害人特定(是否为公共人物,公共人物的心理承受能力,受益理论,),新闻报道(事实和评价,评论者的注意义务程度,判断方式,针对观点还是人格,除非言辞具有侮辱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