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ID:21029741

大小:7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_第1页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_第2页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_第3页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_第4页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理学 第二十三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十三节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一、抗贫血药  1.缺铁性贫血:铁制剂。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一)铁剂  ①口服铁剂Fe2+形式易被吸收,还原性物质促进铁的吸收;  ②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  ③鞣酸、磷酸盐、抗酸药等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  ④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铁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而发挥作用。  ⑤主要用于因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痔疮等慢性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⑥主要不良反应为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引起腹部

2、不适、腹痛、腹泻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刺激性。有时发生便秘。  ⑦常用有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和右旋糖酐铁等。  口服制剂:硫酸亚铁(首选)、枸橼酸铁铵(Fe3+);  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  不良反应:口服制剂:胃肠刺激,便秘(因生成FeS);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中毒与抢救:小儿误服1g以上急性中毒,表现为:循环障碍,休克,胃粘膜坏死,抢救:去铁胺。  (二)叶酸  ①作用: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  ②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妊娠期和婴儿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疗效好;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

3、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①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并参与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FH4类辅酶的循环利用、促进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而参与三羧酸循环,保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等。  ②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贫血,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等、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③注意:口服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糖蛋白)结合,才能免受消化液破坏。当胃黏膜萎缩而致内因子减少时,维生素B12吸收减少。  二

4、、促凝血药及抗凝血药  血液凝固机制:    (一)促凝血药  维生素K:维生素K为甲萘醌类物质,主要有脂溶性的K1、K2和水溶性的K3、K4。K1由植物合成,K2由肠道细菌产生,K3、K4由人工合成。  (1)药理作用: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和凝血因子Ⅶ、Ⅸ、Ⅹ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参与这些凝血因子肽链末端的谷氨酸残基羧化。这一过程中,首先氢醌型维生素K被转化成环氧化物,后者又在NADH作用下,再还原成氢醌型,重新参与羧化反应。维生素K缺乏或环氧化物还原受阻,使这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引起出血。  (2)临床应用:  ①维生素K缺乏症:主要用于因维生素K缺乏

5、引起出血性疾病,如阻塞性黄疸、胆瘘,因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早产儿及新生儿肝脏维生素K合成不足;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肝脏疾病引起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等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注意:先天性或严重肝病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无效。  ②抗凝药过量的解毒:治疗双香豆素类或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维生素K与这些药物结构相似,可竞争性拮抗其抗凝的作用。  ③治疗胆道蛔虫所致的胆绞痛。  (3)不良反应  ①K1:最少,过敏(面部潮红、出汗、胸闷,血压剧降);  ②K3:较多。口服致胃肠反应;注射引起疼痛;大剂量致早产儿、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①抗纤维蛋白溶

6、解药与纤溶酶中的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阻断纤溶酶的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而止血。  ②常用的药物有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氨甲环酸。  ③临床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肝、脾、胰、肺等内脏手术后的异常出血及鼻、喉、口腔局部止血。用量过大可致血栓形成。  (二)抗凝血药  1.注射用抗凝血药: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2.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素类:华法林。  3.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  1)肝素:为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肠道破坏失活,口服无效。皮下注射血药浓度较低,肌注易致血肿,静注后立即生效。  ⑴药理作用及机制:体内、体外均有迅速而强大的抗凝血作

7、用。  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实现的。肝素含有大量负电荷,能与ATⅢ分子上带正电的赖氨酸结合,使ATⅢ分子构型发生变化,精氨酸活性部位被暴露,易与凝血因子中的丝氨酸结合,使凝血因子失活,抗凝作用加强。  其它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炎、抗血管平滑肌增生等。  ⑵临床应用  ①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临床主要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