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ID:21025913

大小:4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8

上传者:U-307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第1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第2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第3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第4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上世纪末,我区(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且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各乡镇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不同人群之间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存在显著差异,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报告以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和XXX小学、XXX小学为案例,考察和分析我区基础教育发展内部差异问题,并客观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推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确立的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现状与问题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办学条件的差异。从我们调查的XXX市第五小学和XXX小学两所小学所获的数据看,处在不同区域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集的数据从02至06年共五年,就平均生均校舍面积而言:五小为平方米,而板城小学为平方米,还包括平方米的生均危房面积,也就是说,在这所学校中,平均每个学生可以使用的正常的校舍不到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方面:五小平均每33个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而板城小学是平均每个学生才拥有一台电脑,对于大多数不到一百名学生的办学点来说,电脑几乎是看不到的。师资方面:五小五年来的平生师比为19:1,而xx小学五年来的平均生师比为48:1,这说明,像板城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少,基本上是一个班只有一个教师,在仅有的这些教师中,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就占了%,超过一半,这样的年龄结构,在新课程已经推行了六七年的今天,参加教师培训的机会自然是不会很多,骨干教师也很难从这些教师中培养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这样的乡镇,一个骨干教师培养出来,不是往城里跑就是往中学跑。教师的工资收入情况:仅拿20xx年来说,XXX小学教师的国家财政人均月收入为元,外加元的学校福利补贴,而XXX小学教师同  年的国家财政人均月收入仅为664元,没有学校福利补贴,这样,两个学校的人均月收入相差一半。差别还不仅仅在此,如果说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话,那么,在这样两个区域之间,是很难体现这一点的,因为农村的教师紧缺,他们的平均周课时都在二十五节以上,而在城区,有上课任务的教师平均周课时只有十节(甚至更少),还有很多没有上课任务的就更加轻松。  2、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我区有四所城区小学,20xx年至20xx年,城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051、1223、1139、1156、1325(单位:元),而在同期,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则分别为721、775、769、814、825(单位:元),从数据上看,差别是明显存在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816、940、1302、1331、1266(单位:元),比农村小学稍好些,但还是比不上城区的小学。另一项数据“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也基本上反映了这样的规律:20xx年至2006,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490、560、594、650、775(单位:元);城区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则分别为753、810、818、794、858(单位:元);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518、634、707、886、1053(单位:元),除这两年比城区小学略高外,农村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也是比农村小学稍高,却比城区小学低。20xx年至20xx年,城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137、277、191、225、294(单位:元),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86、90、117、113、147(单位:元),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却比城区小学略高,比农村小学更高一些,分别为166、171、194、321、312(单位:元)。总之,从20xx年至20xx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城市学校平均生均教育经费为,农村学校平均生均教育经费为。生均公用经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七年里,城市小学的平均生均公用经费为元,而农村小学的平均生均公用经费仅为元。  就校舍而言,由于学生人数激增,生均占校舍面积也在减少,20xx年,农村生均占校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40%,初中生均占校舍面积也减少了%,这说明,学生在校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学校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另一项数据又显示: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危房比例却在增加,其中小学的危房比例增加了%。 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最突出的是农村教师紧缺:国家规定生师比例应为21:1,然而,20xx年以来,北区农村学校的平均生师比例为:1,有个别学校甚至只有50:1,而城市平均生师比却达到了17:1,这说明,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而城市学校的教师出现富余,农村大部分骨干教师流向了城市,农村学校不得不自筹经费请临时代课教师,这些临时代课大多不具备合格的条件,这是导致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另一项统计又显示,即使是在编的教师,20xx年以来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合格率仅为%,初中在编教师的平均学历合格更低,为%。城市小学的平均学历合格率为%。  就办学条件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电脑、图书的配置等,农村学校生均图书数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如20xx年,城市小学生生均图书数为19册,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数仅为7册,几乎相差两倍,农村初中生均图书数也只有11册。至于电脑拥有量,我区一所中心校平均每人才有一台电脑,校园网更无从谈起,这根本无法保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需求。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又显示出了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城市的生均占地面积比农村的生均占地面积少,城市生均占地面积只有平方米,而农村生均占地面积则还有平方米左右,这说明,  城市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校舍紧张,有些学校70多个学生挤在一个教室上课,连老师开会用的会议兼多媒体教室也被迫腾出来做教室。  3、义务教育发展的群体差异。除上面提到的残疾儿童外,我区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也是我区学生的主要来源。我区小学共有留守儿童42940人,占在校小学生人数的%,初中学生中的留守儿童为9575人,占在校初中生人数的%,这说明,我区的留守儿童数量是比较大的,有的学校超过了5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的比例比较大,超过50%;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我区城区小学接受了772人,其中239人享受免借读费待遇,免借读费总人数占接收总人数的%。这一特殊群体与父母都在身边、与父母都有工作、与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后者较易形成的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由于他们有人督促、辅导其学习情况,有利于与学校互相配合,因此这些孩子在习表现上更好一些。  4、义务教育发展的生源差异。如前所述,在我区的广大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学生生源近一半的比例,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从20到70岁(以50岁到70岁的居多),他们都是留守孩子的父辈、祖辈、亲戚朋友,但祖辈居多,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学历居多,他们主要的职责是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而在城区的四所小学中,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XXX小学的接收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人数达到452人,占全体在校学生人数的47%。经调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均来自市周边的大寺、贵台、板城等乡镇,其家长中大多数是摊贩、临时工、钟点工,搞运输、送水、营销等,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造就了他们生存就业的艰难。绝大多数人生活寄居在棚户区或者条件较差的出租屋,没有卫生设备,吃、住、学的条件都比较差。农民子女由于受到这样的条件限制,成为了一群既敏感又自卑的弱势群体。  5、义务教育发展的质量差异。尽管我区各校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等方面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但由于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实施是有区别的,从走进课堂听课的情况看,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比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好,有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知识无法普及、学科实验无法进行,音乐课只能听老师唱出来的声音的老师,只是“唱歌课”,声乐知识、乐理知识没人教,也没人会教,有些课程表面上是开设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只是让学生看看教科书而已;有些教师尤其是教学点里的临时代课老师,文化素质偏低,有个别甚至才读过小学五年级,他们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外出学习的机会无乎没有,即使有人上门指导,也不能很好地领会精神,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发挥。有的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相当低,有的老师在黑板上抄写几道课本上的例题,抄完就下课,学生看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学到;有的老师甚至出现小学低年级数学知识性的错误,让他们渗透数学思想、揭示数学规律也是勉为其难。我们再通过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对比数据来看,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与经济发达的乡镇学校在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如下表1、表2:  表1:XX区20xx年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统一检测成绩统计表        6、其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辍学现象还存在,20xx年至20xx年,全区小学平均辍学率为%,初中平均辍学率为%,这些流失的初中生大多数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回家务农或成为闲散人员。  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很复杂,并相互交织缠绕,很难梳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乡镇,如财税收入较大的XX镇、XX镇,学校办学条件就比较优越,学校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图书室、实验室样样齐备,反之,则相对较差,如xx镇、xx镇。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XX区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情况及与全国的增长情况比较:(单位:元)    XX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及与全国对比情况:(单位:元)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XX区中小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全国的水平,学校拥有的经费仅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难以谈到发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没有资金用来调配,以确保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4、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取得明显成效,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区政府财政总量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投入的困难;面对层次不一的乡镇,无法精确的认定投入份额,某些乡镇也会以“以县为主”为借口,不愿承担本乡镇的教育投入。区、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的双重缺位,造成教育管理的部分“真空”,有一些乡镇政府降低了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弱化了乡镇一级对乡、村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甚至不愿完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造成部分农村地区新的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和不均衡。  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在率先实现“两基”、巩固“两基”的过程中,xx区把基础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强化政府教育职责,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XX区早在1996 年就全面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近年来采取切实措施,使中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用品等教学设备逐步达到规定的标准,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逐步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  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几年来学校校舍面貌、教学设备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可以使每一所学校(包括村小)享受到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阳光,所有学校、所有教师都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接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我区从20xx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目前在课程实施水平、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信息技术装备与运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方面逐步显示出较高水平。课程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教师、学校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使基础教育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小学生主动、活泼、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四、采取多种方式对口支援、重点扶持,实现区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区建立了局领导、科室联系镇制度,采取了多种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对口支援和重点扶持,定期实地指导联系镇的中小学校,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五、实施扶贫帮困制度。一直以来,我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了对家庭困难中小学生和优秀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采取适当减免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等办法,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20xx年秋起,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学校已经全部实现了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六、建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政策保障,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为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和不断优化,我区建立城区、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新聘教师必须先到乡村任教5年。对在乡村任教中小学教师,优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教研室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城区学校教师送教下乡,以提高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七、教职工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为提高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我区从 20xx年起,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不再由乡镇负担。  理念与对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课题,在任何时候教育不均衡现象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其中有的是教育发展问题长期积淀的结果,有的则是新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尽管XX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努力,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基本理念与对策建议。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确立的基本理念。  我们追求的均衡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它与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相呼应,相  协调,它的目的就是办好每一所能生存、可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所有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过程,是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的统一。基于这一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确立如下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责任和行为。  现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政府必须是公共型与服务型的,而公共服务的本质和要义是公平和公 正。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在政府、关键也在政府,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全局性的公共教育服务负责,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循序渐进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要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要明确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在教育的投入上,要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要约束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无论城乡,要制定出统一的合格标准,使每一所中小学拥有大体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提供一个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2、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确保底线公正。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不均衡只是整个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局部反映和组成部分,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提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环境和背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阶段的“教育均衡”只能是初级阶段的教育均衡,具有低水平、相对性、过程性 等特点,总体上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仍将长期存在。认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迁就现实,而是有利于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变现实和完善现实。对于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均衡而言,所谓的底线保障就是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这应该成为我们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方向和重要工作。目前在农村已全部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下一步应逐步扩展到城市,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正如很多人大代表所指出的,实施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在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实现动态均衡和高位均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底线保障”已不能满足部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初期,教育均衡表现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上学的机会;在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阶段,教育均衡表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较好的、较均衡的学习条件;教育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不均衡-均衡- 不均衡的循环往复和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相对的高位均衡。在保证教育“底线”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才能促进教育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均衡的水平。我们现在所提出的教育均衡,是一种初级阶段的教育均衡,显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充分的,但也同时意味教育均衡具有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它需要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达成、不断提高。因此,均衡发展,首先要有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均衡;没有发展的均衡,只能是一种低水平、不充分的均衡;没有均衡的发展,是不全面、难持续的发展。发展与改革是硬道理,它不仅可以为进一步的教育均衡提供基础和条件,也为教育均衡提供  丰富的内涵和最好的成果。我们期望着能有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但这只能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  4、机会均衡与实质均衡相统一。  教育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贯彻这一原则,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  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 因此,我们不能把“教育均衡”理解为简单而朴素的平均主义,而应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的实质均衡,为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人们对教育均衡的判断与认同,总是基于自身的现实生活的处境和特定的社会阶层与背景,因而不同的利益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就校际差异而言,如果从均等的受教育权来看,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从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来看,又是一种公平的具体表现。随着教育发达水平的提高和大众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必然从专业话题走向大众话题,人们的教育质量观也会由单一的考试成绩诉求走向多元化的价值诉求,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服务来满足,从而对教育形成多元需求,因而教育的实质均衡也可以理解为能够满足人们多元需求、实现多样化教育的服务。因此,在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政策要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从“千校一面”转向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发展,为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选择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不同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赋、个性和才能得以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形成公共教育财政的保障机制和义务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要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人群之间的差异为重点,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满足每一个孩子基本的教育需要,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的程度和品质。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都要围绕这一思路进行。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内规划和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来认识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本地区人民办实事、谋实惠、求幸福的重要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推进、实施和落实。要进一步落实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地位,把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作用。要把义务教育发展好坏、发展水平、均衡程度等,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各级政府要认识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是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推进义务均衡发展的前提。在广大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还十分严峻,“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超生子女的普遍存在,严重加重了基础教育的负担,降低了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致使中小学辍学现象严重,女童入学困难,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和完成率,阻碍着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强化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并享受到少生优生的好处,努力为义务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在强化政府办学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的教育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财政责任。要把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区和人群中,要以有限的投入创造最大限度的公正。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效益,要充分考虑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长期效用和社会效用,在教育硬件设备基本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应在教育教学软件配置、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政府的教育投入要能够拉动社会、民间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要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形成社会多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要采取多种方式,扩大教育融资渠道,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4、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分担机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各级政府要确保各级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和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切实做到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各级财政在向同级人大报告预、决算时,要将预、决算内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作出专题汇报,以接受人大的监督。县(区)级政府要完成县(区)、乡(镇)财政体制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将义务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学校建设资金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教师工资及地方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正常运转。要加强中小学学杂费的管理,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健全财务管理体制。财政预算内拨付的公用经费和学杂费全部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平调中小学杂费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福利、津贴、补贴和基本建设支出,严禁调用学杂费平衡财政预算或提取任何形式的调节基金。学校“普九”时欠下的债务由政府承担下来,为学校的正常运转松绑。许多学校在“普九”时期欠下了债务,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到位,原有的还债来源落空,学校不堪重负。各级政府都应制订债务化解的计划,承担起化解债务的责任。各地还要在化解原有债务的同时,避免新的债务的出现,严格控制高负债新建、改建学校。  (我区目前每年都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化解学校债务。)  5 、继续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好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  校标准,合理规划,分阶段实施,大力推进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程。以县(区)为单位,制订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条件和统一的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应当从学校建制、场地与校舍、设备与设施、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奖励与惩罚等若干方面做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和具体的发展标准。在关注硬件指标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校长配备、师资质量、课程管理、奖惩机制等学校发展的软件因素,因为这些软件因素将更加直接地影响义务教育是否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均衡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基本设施、设备等硬件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要简单追求数量,甚至追求豪华,一切要以实用为原则。目前,有些中小学校舍、设施等装备标准,但是在课程开发、师资配备、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还有相当差距,这种软硬件严重倒挂现象必须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要积极引导,提升内涵,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定的办学规模是义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有效实施教育管理的基础。随着入学高峰期的退去,学龄人数将逐年下降,必将面临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任务,取消一些办学点,就小学阶段教育而言,要联片办学。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早作规划,提前启动,确保义务教育持续发展。要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加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把它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长远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使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逐步达到相当的水平,从而为义务教育的升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空间。  6、完善师范教育的招生和分配机制,加大对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投入,努力使教师资源配置趋向均衡。师范教育招生与分配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以计划性的定向培养为主,以市场性的非定向招生为辅,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有稳定合格的教师来源。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师资短缺,优秀师资匮乏。一方面是业务骨干教师流失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是新毕业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因此,师范教育有必要扩大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招生指标,以定向计划培养的方式确保师范生毕业后到广大农村任教,在农村教师岗位上不少于五年。  7、加大教师对口支援力度,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支教,同时为农村教师到城市名校学习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名校及名师资源的辐射作用。明确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责任,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完全由政府买单,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 制订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计划,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分担责任,争取每一位农村教师每学年能至少受训一次,每次不少于20学时。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由各级政府分级承担,对于发达地区要“以县为主”,欠发达地区由省(区)、市、县区三级政府分担。要加强市、县(区)两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要提高现有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也可以依托师范院校成立专门教师培训基地。农村教师培训要从实际出发,以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实践引领为主,注重培训实效。  8、加大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力度,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问题是我们的义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质量”。在政策层面,我们应彻底摒弃以考试分数  论质量的错误做法,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界定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信息意识和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意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这些素质要求应成为义务教育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以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质量不应只强调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就关照个体自身的发展需求,学生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以及鲜明的个性,也应成为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 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农村教育改革的调查研究,把农村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来抓。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仍然偏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农村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来抓,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鼓励农村学校广泛进行教育资源开发,编写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广泛建立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在实际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9、继续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建立并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力量,用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就教育而言,如果我们能够保证一个区域范围内大部分学校都完成网络化建设,那么,与世界连为一体的网络起码首先保证了所有孩子接受最新信息的机会均等,这是科技进步赋予教育均衡的全新内涵。县(区)级及以上教育研究部门都应建立教育资源网,以教育资源库的形式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  xx年xx月xx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