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

ID:20964600

大小:5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8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_第1页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_第2页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_第3页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_第4页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传统养生学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传统养生学的恬愉乐俗,调养心神;均衡膳食,补益精气;顺应自然、调节心身;积精全神,不妄作劳;和于术数,动静适度;药物、针刺与养生等六个方面的探讨。认为人类要益寿延年,就应尊循生命的一般规律,顺应季节气候变化,适应客观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地处理人事,保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和谐协调,陶冶性情,正确对待和排除各种社会因素的剌激。经常保持“恬愉乐俗”,“志闲而少欲”,“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心态。加上体育锻炼,才能达到“经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

2、皆从”,“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的健康水平。达到颐养天年。关键词:中医,传统,养生学。“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古代简帛中,《养生方》、《却谷食气》、《导引图》等记载了大量的养生内容。历代医、儒、道、释、武、艺等各家,都有各自的修身养性观。由于医家和道家对养生学贡献较大。所以我们把传统养生学,称之为“黄老之学”。唐代名医孙思邈,熔医、儒、道、释、杂各家于一炉,建立了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完整体系。此后历代医家又对其不断充实发展。形成了中医传统养生学。我们认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主要内容

3、有:调养心神、补益精气、顺应自然、积精全神、动静适度、针药养生等六个方面。一、恬愉乐俗,调养心神。《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第一》把养生之道归纳为十个方面。把啬神放在第一位,可见养生非常重视养神。根据历代养生家的论述,养心调神大概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精神内守,珍惜神明。“精神内守”就是要求心理上要做到各个方面都是协调、稳定的状态。嵇康在《养身论》中谈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他认为修性调情以及呼吸吐纳的许

4、多方面,都要做到“精神内守,心身凝定”(《医学入门》),才能使我们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安和统一。《颜氏家训·养生篇》强调在养生上首先要“珍惜神明。”珍惜神明有二层意义,一是合理用脑,二是思虑、欲望不可过度。合理用脑,注意心身平衡,不因劳心过度而伤身。《养生论》说:“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古书医言》说:“思索生知,……思之不舍,内因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就是说我们要珍惜神明,应懂得生理与心理、形与神的辨证关系,不可过而为累,五劳六极七伤,都因过用心神而为患。思维

5、也是这样,如果极度,暗耗精气,损及神明,也容易生病。对于思虑、欲望不可过度这一观点,历代医家道家都有论述。《孙真人卫生歌》说:“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心若太费费则劳,……神若太伤伤则虚。”告诫人们:思虑应该适当,神明自宜珍惜。“凡人不能无思……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但尔可得延年”(《摄生要录·思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到十二多为“丧生之本”。认为心神调理冲和为度,勿太过不及。(二)恬谈虚无,和畅性情。“恬谈虚无”实际上

6、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虚无恬谈,少思寡欢,清静无为,效仿自然,柔弱退却,这种思想产生过程就直接与养生有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把这种思想系统地发挥,形成了中医养生学的精髓。恬谈以养其心,虚无以全其神。“神乎,心乎、养心莫善于寡欲”(《医学入门》)。这一思想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整个亚洲都有很大的影响。虚无,要求人们超凡脱俗,“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就是恬谈虚无的养心调神要求。和畅性情

7、,就是要消除有害的情志,创造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也就是调节七情。《证治百问》说:“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形,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七情过激对摄生养性是非常有危害的。《黄帝内经》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曰:“百病皆生于气。”《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管仲说“忧郁生疾,疾困乃死”,孟效也说“情忧不在多,一夕能伤神”,由此看来心态平衡对养生非

8、常重要。所以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总结了《内经》对七情的论述,命题为《和畅性情》一节。世事沧桑,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怒、忧、悲、恐等不良刺激不时而生,往往需要以理抑情,自我调节。《友渔斋医话》说:“遇逆境,散自排解,因肾水上交于心,此者,病从何来?……肝喜条达,戒喜怒,当拂逆而善自释,以养生气。”这里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意志的调节,意志强者,可侮辱不起,七情自平,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善于自我解释与开导,接受环境的暗示,排除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