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

ID:20956874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_第1页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_第2页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_第3页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思想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董仲舒与棚姻人往论思馳比较2017-05-1910:17:22赤峰学院学报•竹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期王冰杰摘要:木文将董仲舒与柏拉阁人性论思想进行比较研宂。从二者人性论的理论基石出发,通过对“天赋善恶论”、“性三品说”与“善”的理念进行阐释解读,进一步对两人的政治主张-•“王道教化”与“哲学王”等思想比较研究,以期得出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启示性意义的思想精髓。而在当今全球化态势下,如何以正确姿态拥抱世界文化,并且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斤放性文化,是一个相当现实性的问题。对比发现,两位先哲在教育观、用人观、政治观上具

2、有明显相似性。正足基于这些相似性,木文试阁为中西文化比较、融合找到新的切入点。关键词:董仲舒;柏拉图;人性论屮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36-03一、董仲舒与柏拉图人性论理论基础的比较(―)"天赋善恶论"“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指出人的后天习性差别很大,ffl天性是相近的。他认为通过教育,使人认识自己,可以为善成仁,但亦有可能为恶不仁。可见孔子认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儒家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加以发展,孟子从“四心”出发,引出“四端”,他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四

3、端”,"犹其有四体也”,由此提出性善论,主张由“本心”论“本性”,从“尽心”、“知性”从而达到“知天”。荀子则从人的向然禀性出发,认为“性之好恶、苒怒、哀乐,谓之怙”,“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提出丫性恶论,主张“化性起伪”,“明分使群”和“隆礼重法”。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先秦人性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繁露》讲:“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袵故?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二气,两在于贵,"人在接受气之初就有恶性,耍不然人心怎么软弱,受限。因此具有

4、仁爱,贪婪两种性质,并且共存于一身。"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肥臞而不可得革也”。人副天数,那么人性也受于天,就像是人能改变胖瘦,却不能完伞革除作为人的形体。但是人性讨“养”,即通过向善的仁义养性。“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羞可恥,非若鸟兽然,苟为生,苟为利而己”。强调了人性是人之本质所在,是区别于禽荇,优越于禽汽的原因,但他同时又指出人趋恶的可能性:“袵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袵也。”接着,他明确的指出人具有善恶两种因子:"身之名取i者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

5、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怙欲袵,与天道一也。”可见董仲舒的人性论足异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他的仁之性可以说足对孟子性善的继承,而贪之性可以说是对荀子趋恶性恶论的继承。由此,可把他的人性论归结为为“天赋善恶伦”。黄仲舒对先秦人性论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并加以发展,提出"性三品说”。他认力人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分为三个阶段,即圣人之性,屮民之性,斗筲之性。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说”,但他的人性论重点却定“屮民之性”。他在《春秋繁鋸•实性》指出:“圣人之性不讨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

6、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圣人之性,在他看來就是:“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在董仲舒看来,人性之中虽有善性,但不能说人性就莕了。就像禾虽出米,而禾未谓米,茧能缫丝,而茧不可谓丝一样。人性之屮具有善质,这为成善提供了可能,但耑要建立在王道教化的基础之上。(二)“菩”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关于“理念”的知识足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之屮的,“理念”足不变的、永恒的、足第一性的,而讨感琪物则是不完善的复制品。在他看来,现实世界即是讨感世界。每一个壤物都有一个理念,各种事物的各种理念

7、又构成了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那么就有了让我们追求“理念”的要求。柏拉图认力,“善”的理念是最高等级的,它也是其他理念所追求的最高U的。各种理念在“莕”的理念的引领之下,形成一个有序、完善、真实的世界。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只耍按照“善”的理念模式建立国家,就会实现国家的有序、安定、繁朵。“理想国”足一个由“哲学王”所管理的国度,柏拉阁认为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真正的接近、认识“善”的理念。按照万物向“善”的这种结构,现实社会也会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不同阶层存在的国家制度,这是和谐社会的耍求。根据这种自上而下

8、的层级秩序,并对每个公民进行美徳教育,是柏拉图提出的治国安邦之道。这种有序的社会秩序,存在着三种分工者——统治者、守护者、劳动者;又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品徳一智慧、勇敢、节制,三种不同的人性一理智、意志、欲望。这也正是“善”的理念存在的目的。"善”的理念成为万物的目的,使万事万物向它靠拢。在人身上同样适用,柏拉阁认为,正是因为有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