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35843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心脏骤停抢救中注意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脏骤停抢救中注意的问题 心脏骤停时心肺脑复苏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及时而正确的进行现场抢救是关键。据临床观察,有相当一部分抢救人员的急救操作不规范,没有掌握更新的技术而导致抢救失败。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结合临床及近年来的文献,再谈心脏骤停抢救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初期复苏阶段 以往提倡的是:A、B、C、D(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支持循环、D心脏除颤),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应先于人工呼吸,即C、A、B、D程序。其理由是[1]:(1)肺在正常时含有足够的氧,呼吸停止后能防止严重血氧不饱和达30s左右;(2)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比缺血为
2、大;(3)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呼吸均有可能保持满意状态。 1.1人工循环 1.1.1心前区捶击传统观念认为捶击好处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而被列为心肺复苏首选手段,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用,原因是[2]:捶击能够终止窦速,可能是阻断了支持窦速的折返途径,但若捶击刚好落在心室易损期,也可引起室颤。对仍有心跳但缺氧的心脏如失血或窒息者,捶击产生的低电能有时可诱发室速、室颤,甚至停搏。捶击虽可产生5~15瓦秒的电能,但不足以引起心脏的机械收缩,对缺血性心脏病、电机械分离和持续1min以上的室颤是无效的。应只限于下列情况下使用:(1)心脏骤停后1min
3、内施行;(2)刚刚出现的室速或室颤者;(3)已知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室性停搏。 1.1.2胸外心脏按压[1,3]胸外心脏按压时不但要注意姿势、部位、方法,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每次胸骨压下后持续0.5s,然后放松。我们认为按下的时间要短于放松的时间,因为按下相当于心脏的收缩期,只要按下的时间足够(正常左室喷血时间0.3s),心脏内的血液即大部分被射出,继续按压住不放,不仅不能增加心搏出量,反将减低下次心搏出量;而放松是相当于心脏的舒张期,此时血液流回心脏是被动的,需要足够的时间,舒张期短,回心血量少,下一次的心搏出量也少;(2)按压的频率是80~1
4、00次/min为宜,因为每分钟的搏出量=每搏量×心率,胸外按压时每搏量不能达到与心脏自主收缩时那样有效,仅为正常血循环的1/4~1/3,只有通过增加心率来提高每分钟搏出量。事实证明,按压频率较快时,心脏复苏较好。年龄越小,按压的频率应越快,如婴儿120~140次/min,幼儿100~120次/min,年长儿同成人80~100次/min。(3)监测胸外按压时最好选用股动脉,因股动脉易于触及,同时不怕用力按压,双侧股动脉完全压住,没有血液进入双下肢,还可以提高主动脉内的压力,增加心脏、肾血供。 1.2人工呼吸在现场抢救[4]不少人十分重视心脏复苏,而疏忽呼吸的
5、重建,结果造成“复苏困难”或“复苏后脑病”。事实上呼吸复苏有时较心脏复苏更为困难。因此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必须立即撤去枕头,迅速通过手技(将头部后仰,把下额推向前上方,用拇指压下下唇,使口张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进行正确的口对口呼吸。但婴幼儿由于气管缺乏坚固的软骨组织支持,容易塌陷,因此头位不宜后仰,相反应使头部略高于床面。条件许可,尽早气管插管,连接气囊加压给氧,或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若机械通气无条件时,应采取在吹气前先做几次快速的深呼吸,尽量使自己肺内所含二氧化碳浓度减低,然后张嘴大口吸气,立即吹向病人,据测定经过这样的改进,氧含量可由原来的15.5%
6、上升至18%,二氧化碳含量从原来的4%降至2%。另外为了及时纠正缺氧,降低病人体内二氧化碳的积存,最初的吹气可连续快吹气5~6次,然后按常规速度进行。 2二期复苏阶段 2.1用药途径传统的心腔内注射,因其成功率低副作用大,目前已不主张应用。只限于心脏骤停早期静脉难以开通等迫不得已情况下应用。现推荐以下给药方法。 2.1.1静脉内给药首选近心静脉如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次之可考虑股静脉,远端静脉用药不是理想的途径。因胸外按压时髂动脉与髂静脉压力几乎相等,很少有血液流到肢体远端,所以远端给药很难回流心脏,多半无效。 2.1.2气管内给药[1,5
7、]多为气管内插管已经建立,而静脉通路尚未建立时选择。显效时间比静脉更快,因为肺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可迅速经过肺循环到达左心室而发挥作用,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比静脉给药长1~4倍,故反复给药时应予注意。方法为用一般细塑料管经气管插管置入细支气管内,将药物稀释成10ml滴入,以减轻其对气管粘膜的损害。必要时每隔5min可重复同样剂量。药物经气管滴入后,立即做2次深通气,以保证药物进入远端支气管。可经气管给药的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间羟胺、纳洛酮等,不能给的药有去甲肾上腺素、钙剂、碳酸氢钠、安定等。 2.1.3中心静脉途径[6]是最为理想的途径。其优点是药
8、物分布吸收快,并在周围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