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25287
大小:230.5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8-10-17
《刑法专题 错误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刑法专题第五讲——错误论华南农业大学法律系邓定永事实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在德日理论中属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讨论的内容,故放在责任论的“违法性认识错误”中阐述。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一致时,行为人是否仍成立故意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事实认识错误比较复杂,历来是司考难点。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和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也称具体的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范围,也即行为人只是在
2、某个犯罪构成范围内发生了认识错误。例如,甲欲开枪打死乙,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甲主观认识的事实(杀死乙)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杀死丙)不一致,这种错误发生在故意杀人罪这个犯罪构成范围内,属于具体的错误。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也称抽象的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一致,而且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也即这种错误跨越了不同犯罪构成。例如,甲欲开枪打死乙,没有瞄准,打碎了乙身旁的珍贵花瓶。甲主观认识的事实(杀死乙)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毁坏财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属于抽象的错误。一、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错误)对此,理论上存在具体符
3、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犯罪既遂。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主观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同一个犯罪构成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通说;司考立场)同一犯罪构成的错误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1.对象错误这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存在认识错误。例如,甲欲开枪杀死乙,看到乙站在前方三十米处,实际上是丙。甲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早前的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
4、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现在的具体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的是前方三十米处站着的“那个人”,客观上也杀死了“那个人”,在杀人对象上做到了具体的符合,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人”,客观上也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结论】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现在的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结论都是一致的:成立故意犯罪既遂。2.打击错误(方法错误)这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没有认识错误,但由于客观因素导致错误的结果(物理性偏差)。例如,甲欲开枪打死乙,没有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打死了。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
5、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但问题是,丙被杀死了,给凶手只定故意杀人罪未遂,过于轻纵。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人”,客观上也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在法定符合说看来,甲只要具有杀人的故意,那么对乙和丙就都具有杀人的故意。具体而言,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既遂。【结论】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打击错误,司考官方立场是法定符合说,结论是: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引申】打击错误需注意情形:(1)一箭双
6、雕:甲欲开枪打死乙,一枪打死乙,也打死乙身旁的丙。如何处理?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法定符合说认为,甲对乙和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2)甲欲开枪打死乙,一枪致乙重伤,却打死了丙。如何处理?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未遂。法定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3.因果关系错误(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这是指行为人预想的因果历程样态与
7、实际发生的因果历程样态不一致。例如,甲将乙推入井里,欲淹死乙,井里没水,摔死了乙。如何处理?首先,在客观上,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其次,在主观上,因果关系的具体样态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不要求行为人对此有认识,即使没有认识到或产生认识错误,也不影响犯罪故意的确立。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结论】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成立故意犯罪既遂。【注意】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与打击错误(方法错误)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行为对象只有一个,后者行为对象有两个。例如,甲向乙开枪,沒有瞄准打中了乙身边的丙,这属于打击错误。(2)结果推迟(事前故意
8、)这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由于事前就有犯罪故意,所以称为事前故意。由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